艾叶不只能辟邪,多得是你不知道的功效

文章来源:大疱病   发布时间:2017-5-29 15:06:51   点击数:
                                                             

“艾叶辟邪”在过去曾被视作迷信,在今天看来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在古代,当一种瘟疫(烈性传染病)大流行时,往往是整个村子的人都会染病死亡的,而造成这些瘟疫传播的根源就是病毒和细菌,但古人无法认识到这些,只好认为是妖魔鬼怪邪气侵害造成的。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这种妖魔鬼怪邪气就是病毒和细菌。

而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艾叶中的挥发油(香味成分)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据《艾叶》专著记载:上海等地对用艾叶为主制成的消毒香,进行抑菌抗病毒试验,结果发现艾香(主要为挥发性成分)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有杀灭作用,对枯草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致病真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腮腺炎病毒及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用其对空气消毒,可明显降低流行性感冒的发生率。同时对化脓性炎症、外伤及烧烫伤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皮癣、带状疱疹、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有促进愈合及痊愈的作用,表明艾叶确有预防疾病及保健康复作用。

有研究表明,艾叶的香味成分(挥发油)挥发出来后,不仅能抑制或杀灭房屋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病毒,还可分布于人口鼻呼吸道中,能杀灭进入人的口鼻呼吸道中的细菌病毒,还可在口鼻中形成一道微膜屏障阻止细菌病毒的侵害。若通过燃烧艾叶烟熏或煎煮艾叶洗浴,则由于高温的作用其香味成分挥发更彻底,效果会更好。

同时,研究表明艾叶还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艾灸能增强小白鼠单核巨噬细咆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此点已被众多的药理实验所证实。以艾叶为主制成的消毒香,能显著提高健康人鼻分泌液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长期应用艾叶洗浴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可明显减少流感的发生率,说明艾叶浴也有一定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由此可见,古代民间认为艾叶有防病、避邪(瘟疫)的作用是有科学根据的,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流行之际都有医药学专家提出运用艾叶(包括艾叶烟熏和艾叶洗浴)进行消毒预防,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别名

BIEMING

艾叶的其他名称:艾绒,蕲艾,艾蓬,草蓬,冰台,艾,艾蒿,家艾

      

来源

LAIYUAN

为菊科植物艾的叶。培育当年9月,第2年6月花未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摘取叶片嫩梢,晒干。

      

原形态

YUANXINGTAI

多年生草本,高45~厘米。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

SHENGJINGFENBU

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亦有栽培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性状

XINGZHUANG

叶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溶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以叶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绒毛多、质柔软、香气浓郁者为佳。

      

炮制

Manuscript

醋艾炭(艾叶炭):取净艾叶,在锅内炒至大部分成焦黑色,喷米醋,拌匀后取出稍筛;也可喷洒清水扑灭火星,取出晾干,防止复燃。每kg艾叶,用醋15kg。

      

性味

XINGWEI

辛、苦,温;有小毒。

      

归经

GUIJING

归肝经、脾经、肾经。

      

功能主治

GONGNENGZHUZHI

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用法用量

YONGFAYONGLIANG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或捣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注意

ZHUYI

·1.阴虚血热者及宿有失血病者慎用。

·2.《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3.本品药性温燥,阴虚血热者慎用。有小毒,不可过量服用。

      

附方

FUFANG

·1.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补缺肘后方》)

·2.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3.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车前草)一两六钱。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4.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陈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济总录》香艾丸)

·5.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6.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7.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

·8.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

·9.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养生必用方》)

·10.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1.治妊娠卒胎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肘后方》)

·12.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杨诚经验方》)

·13.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纲目》)

·14.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仁斋直指方》)

·15.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许国桢《御药院方》)

·16.治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7.治癣:醋煎艾涂之。(《千金要方》)

·18.治冲任虚弱,月经不调,来多不断,淋沥不止:艾叶(醋炒)、鹿角霜、干姜(炮)、伏龙肝各等分。上为细末,熔鹿角胶和药,乘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醋汤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固经丸)

·19.治妇人经行后,余血未尽,腹痛:熟艾(揉极细作饼,焙)四两,香附(醋酒同煎,捣)六两。以上二味,同姜汁和神曲为丸,砂仁汤服。(《陈素庵妇科补解》艾附丸)

·20.治妊娠卒下血不止,胎上逼心,手足逆冷欲死:生艾叶(捣,绞取汁)一盏,阿胶(炙令燥)半两,蜜一合。上三味,取艾叶汁一盏,入阿胶及蜜一合,煎取一盏,去滓。分为二服,温温服之。(《圣济总录》艾叶汤)

·21.治产后泻血不止:干艾叶半两(炙熟),老生姜半两。浓煎汤,一服便止。(《食疗本草》)

·22.治吐血不止:柏叶(侧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柏叶汤)

·23.治伤寒衄血及吐血,连日不绝,欲死:艾叶半两(细锉,炒微黄),生地黄半两,阿胶一分(杵碎,炒令黄燥为末)。上件药,都和令匀,分为二服。每服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下赤马通汁一合半。搅令匀,不计时候,放温顿服,以差为度。(《圣惠方》艾叶汤)

·24.治体冷血虚,腰疼脚弱及伤冷心腹疼痛,霍乱吐利,自汗气急,下元久虚,小便频数,妇人冲任不足,月水愆期,腹胁刺痛,崩漏带下,全不思饮食。兼治伤寒阴证,手足厥冷,脉微自汗:熟艾十两(用糯米一升煎成粥,浇在艾上,用手拌令匀,于日中晒干),附子(炮,去皮脐)二两,生地(地;应作硫;)黄(别研极细)二两,干姜(炮)十两。上件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五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杨氏家藏方》艾硫丸)

·25.治妊娠心气病:艾叶、茴香(小茴香)、川楝子(俱炒)等分。醋煎服。(《卫生易简方》)

·26.治冷痢:干姜(末)、熟艾。上二味等分,作面馄饨,如酸枣大,煮熟,服四五十枚,日二服。腹胀者,炙厚朴煮汁服药。(《外台》引《张文仲方》姜艾馄饨子)

·27.治转筋吐泻:艾叶、木瓜各半两,盐二钱。水盅半,煎-盅,待冷饮。(《卫生易简方》)

·28.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棉,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术、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每早取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29.治湿气两腿作痛:艾叶二两,葱头一根(捣烂),生姜一两五钱(捣烂)。上用布共为一包,蘸极热烧酒擦患处,以痛止为度。(《万病回春》立患丹)

·30.治腰膝疼:久年陈艾一斤。浓煎,将以深桶满盛,将脚搁其上,却以衣服覆之,令其汗出透了,如汤可容下脚,刚以膝脚放入浸之。(《普济方》)

·31.治膝风:陈艾、菊花。二味作护膝内,久自除患。(《万病回春》)

·32.治偏头痛:

o㈠蕲艾四两,白菊花四两。小袋盛,放枕内,睡久不发。(《续回生集》

o㈡蕲艾一团如胡桃大,生半夏少许。研极细末,剪棉料纸一方。将艾放纸上,半夏末放艾上,连纸、药共卷如小指粗,塞鼻孔内,隔一宿矣,鼻流出清涕为度。患左痛塞右孔,患右痛塞左孔,倘一次不愈,再如法一次,无不除根矣。(《良方集腋》)

·33.治咽喉不利,肿塞,气道不通:以生艾叶捣烂,敷肿上,随手即消。冬月以熟艾,和水捣汁敷之亦佳。(《圣惠方》)

·34.治眼赤肿痛:艾灰、黄连各半两。捣匀,煎汤一盏,入龙脑少许温洗。(《卫生易简方》)

·35.治白癞:干艾叶浓煮,以渍曲作酒如常法,饮之令熏熏。(《外台》引张文仲方)

·36.治黄水疮:蕲艾一两。烧灰存性,为末,痒加枯矾五分,掺上即愈。(《外科启玄》)

·37.治漏疮:艾叶、五倍子、白胶香(枫香脂)、苦楝根。上件各等分为末,作香柱放在长桶内坐熏疮处。(《杏苑生春》艾叶散)

·38.治寻常疣、扁平疣:采新鲜艾叶,揉至出汗,在疣表面摩擦至皮肤微热或微红(但不要擦破皮肤),每日2次。(《山东中医杂志》,(6):38)

艾叶辟邪传说

“艾叶能辟邪”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形成的认识,今天,许多人都知道,端午节悬挂艾叶就是为了避邪,有关艾叶辟邪在民间有多种传说,但很少有人知道古代关于艾叶辟邪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有关艾叶辟邪的传说有多种,但流行最广泛、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所载的“五月五挂艾蒿”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年,一位神仙来到了人间体察民情,他把自己扮成一个过路的人,来河边的一个小村一对富裕的年轻夫妇家里。神仙向那个女主人讨要一点食物充饥,女主人不仅不给食物,还讥讽他,甚至放出恶狗咬他。神仙气坏了,心想:这真是一个既吝啬又狠毒的女人,我非给她点颜色看看不可!神仙让这个不懂情理的女人看墙壁上显出四行白字来:五月初五,天火呼呼,大火过后,此村焦土。

很快,这件事情在村里传开了,大家一听这事,都埋怨那个女人太不懂情理,但大家都想不出办法,全村人只好收拾好东西准备逃命。五月初五那天一大早,神仙怀里揣着水、火和电三个神瓶,又装扮成一个行路人来了,他正要把瓶子里的神火倒出来将这个村子烧掉时,看到一个老太太背着大孩子领着小孩子正在非常艰难地过河。

她为什么背着大的而领着小的呢?神仙心中十分纳闷,便迎着老太太喊道:“身背大孩领小孩,若想快些过河去,几时才能到对岸,应背小孩领大孩”。老太太没有回答,只顾艰难地趟着水往前走,来到对岸,她才把大孩子放在地上,叹了一口气说到:“一人不善众遭难,孩子离娘多凄苦,天火今日烧俺庄,不能让他遭祸殃。带着孩子来逃命,亲生儿子不当紧,巧遇大孩失爹娘,领着过河理应当。”

神仙看着善良的老太太和两个孩子,再摸摸自己怀里的火瓶,便有些为难了:怎么能烧她家的房子呢?神仙想来想去,踌躇再三,最后对老太太说:“带着孩子快回庄,红绸绑艾栓门上,艾蒿一束绸一方,你家可以免灾殃。”不待老太太细想,突然刮起了一阵风,把老太太和两个孩子送回了村里。

她知道是遇见了神仙。一回村,就去割艾蒿,找红绸,老太太想的不仅是自己的家,而是整个村庄,她把家家户户的门前都用艾蒿和红绸做了标记,连村头那个很坏的女人家也给挂上了。村子里的房子一幢也没烧掉,人们都非常感激那位好心肠的老太太。从那时起,民间就流传了五月五挂艾蒿的习俗。

      

艾叶避邪真实起源

古代人们发现了艾绒是一种很好的易燃物,因而用其做取火材料,无论是冰块取火,还是钻木取火,或用火石、火镰取火,都有可能是用艾绒做取火材料。后来还发现艾绒对于保存火种也是一种很好的材料,因而,古代人们不仅在取火过程中应用艾绒,而且在保管火种以及在火种迁徙过程中也大量的采用了艾绒。

据说那时保管火种或传递火种用的就是艾叶,所以,保管火种的人还要经常上山采集艾叶凉晒干制成燃火材料艾绒,用来取火或保存延续火种,这就有了《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记载。

其后,人类不断受到疾病和瘟疫的攻击,当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生时,往往整个村子或整个部落的人大部分都死亡了,人们无法理解这是瘟疫流行造成的,以为是妖魔鬼怪邪气来侵。但人们发现,在每次灾祸发生时也总是有一些人却能安然无恙。

历经无数次的反复观察,终于发现负责掌管火种的这家人,甚至在这家人附近住的人都可以没事,他们仔细检查了这家人与其他人家的不同之处,发现这家人土屋的墙上挂满了艾叶,这家保管火种的人在每年的春夏之交(端午节前后)、艾叶生长最茂盛时上山采摘大量艾叶,挂到自家墙壁上晾干,以备取火及保存火种之用。

难道是这些妖魔鬼怪邪气怕艾叶吗?他们又经过多少次反复的实践,终于确认了悬挂艾叶是可以免受妖魔鬼怪邪气侵害的,慢慢就有了“艾叶辟邪”的认识。各地的人也有了在春夏之交时节采摘艾叶悬挂于自家房屋墙上或门窗之上的做法,到后来也就逐渐形成了端午节悬挂艾叶的习俗,再发展到后来,甚至有了在端午节“悬艾叶、带艾虎、食艾糕、饮艾酒、熏艾烟、洗艾澡”的多种用艾习俗了。

北京同仁堂丹东药店

百年清宫御药传承经典组方宏扬中医文化品质铸就辉煌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白殿疯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bao88.com/bzbk/86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