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gangrenosum.PG)是一种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可能系自身免疫性疾病。伴发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其皮肤和肠道中可能存在交叉抗原,病变的结肠可释放抗原或毒素,造成皮肤病变。
1.发病特征:发病于任何年龄,以20~49岁为最多,女性更易罹患。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的足下肢胫前区。2.皮肤损害(1)多发性损害:初起为丘疹、水疱、脓疱,周围皮肤发硬,皮损中央部坏死。边缘呈青紫色,其周围则为潮红区。皮损有疼痛和压痛。(2)溃疡:典型皮损是边缘不清楚,但整齐并呈潜行破坏、基底有脓性分泌物的溃疡,周围绕以红晕。边缘不断向四周扩大,有时可在24小时内向外扩展1~2Cm.大者可达20~30cm或更大。溃疡可深可浅,深者可露出肌腱和肌肉。本病可呈慢性也可迅速进展,局部疼痛较显著。3.临床分型①溃疡型,是本病的典型表现。②脓疱型,脓疱并不发展成溃疡,在正常皮肤上出现疼痛性脓疱、边缘伴炎症性红晕。③大疱型,为浅表的大疱,可发展为糜烂或浅表溃疡,边缘常有红晕。④增殖型(浅表性).溃疡较浅表,边缘无潜行性,也不大呈紫色,基底无脓性,疼痛较轻。常单个存在。4.相关疾病:常见的有炎性肠病、关节炎和淋巴增殖性疾病。5.组织病理:溃疡底部取材,有坏死、脓肿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溃疡边缘处取材,有淋巴细胞性血管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溃疡基底有化脓性皮炎和脂膜炎变化,退行期有肉芽肿形成和纤维化。6.鉴别诊断:本病需与深部真菌病、结核、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及晚期梅毒所致的溃疡相鉴别。
(一)治疗原则1.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病因末明的皮肤溃疡。诊断明确,常需与一些疾病鉴别。2.全面检查和治疗潜在疾病.50%有伴发病,如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类癌、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关节炎等。3.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急性病情,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二)基本治疗坏疽性脓皮病的基本治疗靶向治疗:调节各种免疫异常,抑制免疫反应、化脓性皮炎和脂膜炎症发生.阻止溃疡形成和发展,改善临床症状。局部治疗:水疗及湿敷或池沐;外用抗菌制剂;抬高患肢;外用糖皮质激素、他克莫司、皮损内注射去炎松;l%~2%色甘酸钠溶液湿敷系统治疗:泼尼松、甲泼尼龙冲击、甲泼尼龙冲击、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环孢素、他克莫司、霉酚酸脂)、氨苯砜、沙利度胺、抗菌药物(氯法齐明、柳氮磺胺吡啶、米诺环素、利福平)、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生物制剂(英夫利昔单抗)其他:高压氧,疾病控制后外科整形,自体或同种异体表皮移植。相关疾病的治疗:恶性疾病,炎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白血病、骨髓瘤。
圣霏品牌技术支持
Skin-World(皮肤世界)!带您走进医美护肤最前沿,权威专家为您提供科学的医疗美容信息及问诊咨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