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天气逐渐变冷,冬季即将来临,很多葡萄种植园会专门让一些葡萄经历第一次霜打,让它们受冻。这些自然受冻的葡萄虽然长得皱皱巴巴,可是糖含量很高,是制作冰酒的原材料。
葡萄与葡萄酒
葡萄遇到寒冷时会采取一些防御机制。首先减少水分,其次是提高残留水分中的糖浓度。这样,葡萄就能经受住更低的温度而不至于被冻住。
很多动植物都有这种防御机制,这就是为什么受冻的水果虽然口感很差,味道反而更甜。人类其实也掌握了这种技能,所以冬季是糖尿病高发的季节。
两种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两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胰腺中的胰岛素合成细胞识别为“外来入侵者”并将它们消灭。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仍然可以产生胰岛素(有时甚至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胰岛素水平可能过低,或者体内的其他组织对胰岛素产生了抵抗性,从而造成血糖的吸收和转化功能受损。
2型糖尿病是我们常说的一种“富贵病”,而1型糖尿病是基因遗传的。
温暖的棕色脂肪
在人体中有一种专门生产热量的特殊脂肪,被称为“棕色脂肪”。因为婴儿还没有发育出发抖产生热量的机制,所以他们依靠着占自身体重5%的棕色脂肪产生热量,维持体温。
随着年龄增加,成年人的身体中棕色脂肪会变得很少。
当身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棕色脂肪会被激活。血糖会被输送到棕色脂肪细胞中,而不是储存在普通脂肪细胞中,棕色脂肪细胞会将其转换为热量。因为这种产生热量的过程不涉及肌肉的活动,所以被称为“非颤抖性产热”。
冻得发抖时是“颤抖产热”,颤抖产热只在几小时内效果显著,一旦肌肉中的血糖储备消耗殆尽,它就不再起作用了,同时会产生疲劳感。
棕色脂肪比较不同,只要人体进食或遇到寒冷刺激时,棕色脂肪就能不断地产生热量,而且与大多数组织不同的是,棕色脂肪不需要依赖胰岛素将葡萄糖带入细胞当中。
病者生存
在距今1.15万~1.25万年的新仙女木时期,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低7到8摄氏度,在北美格林兰地区气温甚至骤降20摄氏度左右。
仙女木
我们是不是能想象,1型糖尿病有可能是在新女木时期侵害最严重地区的人的后裔呢?
这是一种备受争议,还没有绝对证据的的理论,在当时1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抑制自身胰岛素的产生,使血糖慢慢上升,慢慢排除水分,就像葡萄一样。再通过棕色脂肪来燃烧血液中过量的糖产生热量。
然而,他们并不会因为血糖过高被糖尿病造成的症状杀死,因为在冰期下食物的匮乏,他们的血糖可能永远都不能达到危险的水平。
寒冷或干旱年,年轮会窄一些,温暖或湿润的年份则宽一些
打猎反应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人,比如挪威渔民或因纽特猎人,还进化出来了一种相对安全的御寒本能,“打猎反应”。
正常人遇到寒冷,会收缩四肢稀疏的毛细血管网,首先是手指和脚趾,然后是胳膊和腿。血液会被挤压到身体的躯干部分。虽然这样四肢可能会被冻伤,但却能保护住身体中的重要器官,给他们洗个“温泉浴”。
而打猎反应会在毛细血管收缩时,短暂地扩张,在它们再次收缩会主要脏器之前,会将一股温暖的血液送回到麻木的手指和脚趾,从而保证了肢端的温暖。
打猎反应也会伴随着一些“副作用”,比如局部有灼烧感、刺痛感、疼痛感。
靠近北极的挪威风光
不得不感叹,上一时期人类的生存能力,变成了这个时期人类的麻烦。
这虽然指的是基因、进化方面。不过我们也能延伸一下,把时间缩短到“三代人”(爷爷、父亲、儿子)的距离,把范围扩大到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这个问题思考起来也很有趣。
知识来源:《病者生存》、得到/李翔知识内参、得到/卓老板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