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天气逐渐转热,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传染病进入高发期,为了幼儿的健康,接下来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两种传染病的区别,以便更好地做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
1、
引发因素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由后者引发的手足口病潜伏期短,容易产生重症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由柯萨奇A1-6、8、10、22病毒引起,偶尔也由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型(1~2周)。
2、
发病位置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手足口病全年可见,从三月开始逐渐进入高发期。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3、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人,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4、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5、
传染程度
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因而可以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的感染,疫情比较难控制。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6、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3~5天,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主要表现。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天自愈。
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为2~4天。发热,热程大都2~4天。咽痛、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咽部充血,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
如何治疗与护理?
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如无并发症,患儿二周左右即可自愈。
对于患儿,成人可以做适当的护理工作:
1.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如果发热未退,要让患儿多喝热水。
2.选择柔软的衣服、被褥,及时清洁保持卫生。
3.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因瘙痒、疼痛难忍而抓破皮疹。
4.保持口腔清洁,多漱口。必要时可以为患儿准备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
如何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关键是做好卫生工作,切断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
预防这两种传染病,关键是做好卫生工作,切断它们的传染途径。
1.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饮食习惯。饭前便后及外出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做好室内室外的卫生清洁工作。室内勤通风换气、洗晒衣物;避免带幼儿去大量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3.每天对幼儿用品及时消毒。对于幼儿的玩具、生活用品和个人用品要及时清洗、消毒。
4.加强幼儿免疫力。注意食谱的合理性,注重营养搭配;多带幼儿出去运动、晒晒太阳;保证他们充足的休息。
配合要求
1.请家长们做到避免带幼儿去人多的公共场合、保持室内外卫生清洁、对幼儿的用品勤消毒等。
2.请家长对幼儿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3.引导幼儿每日来园必须在保健医生处晨检后方可进班,同时离园后加强对幼儿的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若发现医院治疗,请不要坚持来上幼儿园,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染。
5.若确诊为传染病,请第一时间告知班主任老师。同时需在家隔离观察(疱疹性咽颊炎一周,手足口病两周),手足口病幼儿返园时请携带返园证明,疱疹性咽颊炎及疑似传染病的幼儿返园时请携带病历本经保健医生查看确定是否可以进班,班主任收到保健医生通知,方可让幼儿进班。
虽然说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大家会觉得比较惶恐,但是只要做好前期预防措施和严格的护理,同时加强锻炼,饮食健康,增强孩子的抵抗力,那么这也不是很可怕的事。
END
审核:刘群
编辑:黄倩
供稿:向娟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