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SIBO?
人体肠道存在一个广泛多样的,相互作用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肠道菌群。人体绝大部分的肠道菌群存在于结肠内,小肠中细菌存在量是少量的或者可以忽略不计的,在查阅了很多相关文献理清了小肠细菌存在形式和具体量化指标,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通常含有少量的细菌,它们一般是乳酸杆菌和肠球菌,革兰氏阳生厌氧菌等。其细菌含有量通常是/ML小肠内容物,大肠杆菌是短暂存在的(通常其含有量/ML)。在空肠中未发现厌氧拟杆菌。在多达三分之一的健康志愿者的空肠抽吸物可能是无菌的。比较有趣的是远端回肠这一段很重要,它是近端小肠中稀疏需氧菌与大肠中密集厌氧菌的一段过渡区。健康人的小肠上皮细胞没有细菌定植,偶尔发现会有低浓度的细菌群。这种细菌群不形成团簇和空间结构,管腔内容物通过粘液层和粘膜分离。这种复杂的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衡,无论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都可能对包括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在内的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SIBO是非常异质性的综合症,其特征是小肠内细菌的数量增加或细菌类型异常。空肠近端吸入的每毫升的结肠形成单位(CFU)]。正常值为≤CFU/mL,所以绝大多数科研文献表示当每毫升小肠内容物细菌数≥CFU/mL时诊断为SIBO。
2.SIBO是一种”疾病“吗?
SIBO并不是一种”疾病“,事实上,他是一个实验室发现,可以做为IBS的基础,并可能导致其他许多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酒渣鼻、纤维肌瘤、无反应性乳糜泻。它似乎增加患甲状腺功能减退、体重增加或下降、高血糖或高胆固醇的风险,或至少与之相关。认识这点非常重要,因在有些健康人的SIBO检测是阳性。所以SIBO阳性并不是独立的致病条件。
SIBO可以是属于消化道微生物失调的一个更广泛性的综合性术语,简单地说就是消化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消化道中其他生物的不平衡。
3.SIBO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意义
3.1小肠对于细菌的内源性防御机制
小肠的细菌来源有两个方面:经口进入胃的细菌和从大肠迁移的细菌。内源性防御机制,针对来自胃的细菌,靠的是胃酸。胃酸是一种强酸,正常的胃液PH值在0.9-1.5之间,可以杀死绝大多数经口进入消化道的细菌。是我们肌体防止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重要机制。另外肠道具有自我清洁功能,运用胃和肠道的向前推进运动可以效的清除小肠中的细菌。还有肠道的回盲瓣及肠、胰、胆管分泌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的抑菌特性。
3.2SIBO的发生原因
SIBO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归结一下总的分为三个原因。第一个部分是胃酸分泌不足,造成杀菌能力降低,充足的胃酸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如果酸胃不足来自上消化道的细菌就容易进入小肠中定植。国外就文献报道,胃液PH值升高到4.0时胃内细菌可增加至00倍。胃酸不足常见原因为胃自身功能障碍,包括萎缩性胃炎和胃窦切除后胃液不足。源性药物的抑制,典型的就是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例如奥美拉唑。再有就是胃动力减弱导致细菌在小肠内驻留。二方面是肠道的原因,肠道的自我清洁功能紊乱,大肠中的细菌会进入到小肠在小肠中定植。如果肠道动力受损,传输功能障碍会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常见因素如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硬皮病,慢性肠伪梗阻,等。其次是小肠停滞的解剖异常。胃空肠吻合术,小肠憩室病等。回盲瓣切除或回盲瓣功能异常,放射性肠炎等。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包括,肝胆胰消化功能不全,胆汁酸和胰酶缺乏导致从胃排入肠内的细菌杀灭能力减弱,而且因食物消化不全为发酵菌提供营养使其过度生长。其他慢生病如肝功能不全,据国外数据报道多达60%的肝硬化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30%-40%左右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另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艾滋病以及糖尿病患者都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高危人群。
有文献报道在SIBO中发现的常见细菌包括大肠杆菌、肠球菌、克雷伯菌肺炎和奇异变形杆菌等,正是这种大肠细菌进入小肠导致腹胀、腹部不适和粪便形式的变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