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瘢痕疙瘩的发病因素与机制瘢痕疙瘩又名“瘢痕瘤”,是机体皮肤受到外伤、手术以及烧伤之后在修复过程中,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所引起成纤维细胞过度活跃,胶原纤维异常增生和胶原过度沉积,是病理性瘢痕,也是皮肤良性肿瘤,是病理性瘢痕中最严重的类型。目前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如局部注射类(博来霉素,维拉帕米,透明质酸和透明质酸酶,肉毒杆菌毒素和胶原酶),冷冻疗法,激光疗法,射频消融,放射治疗,体外冲击波疗法,己酮可可碱和杜皮单抗等。
了解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目前,手术切除是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将手术切除作为瘢痕疙瘩治疗的主要方式,但是单纯性切除的复发几率较高,一般会联合放疗、药物注射、激光等治疗方法。手术的方法较多,包括手术切除加减张缝合术、手术切除加全层植皮、手术切除加局部皮瓣转移、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以及手术切除部分瘢痕加瘢痕疙瘩表皮回植。
2、冷冻疗法
冷冻治疗的作用机制与激光相似,但是这种方法也会损伤机体细胞,破坏血管,淤滞血流,从而致使机体组织缺氧、坏死甚至脱落,副作用较大,如表皮萎缩、色素沉着、脱失。现阶段,临床常用的冷冻方法包括喷式冷冻与冷冻针。相对于初发瘢痕疙瘩,冷冻针治疗可缩小其体积,与喷式冷冻相比,其疗效更优。
、射频消融
尽管早期在瘢痕疙瘩上使用射频消融的实验效果有限,但最近的证据却是发现射频消融可能是一种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疗法。Fruth等在一项研究中用射频消融术治疗耳性瘢痕疙瘩(1–7次治疗),联合病灶内局部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疗法治疗有效率为6/7和射频消融术单一治疗有效率4/7。
发现进一步评估射频消融和类固醇注射联合疗法可减少瘢痕疙瘩体积,缓解疼痛和瘙痒。在与曲安西龙,透明质酸酶,维拉帕米,射频消融进行比较时,发现曲安西龙和透明质酸酶联用以及射频消融和曲安奈德联用的有效率最高,尽管射频消融会增加诸如萎缩,溃疡和脱色素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总之,并发症可能会增加射频消融治疗的风险,但目前这种治疗被认为是有效的,应寻求优化并发症方法。
4、放射治疗
据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相关内容,放射治疗是切除瘢痕疙瘩后常用的一线预防复方治疗方案。临床多将放疗用于恶性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而瘢痕疙瘩存在类似肿瘤的特征,采用放射治疗的效果也较佳。
其作用原理在于:放射治疗可对机体成纤维细胞产生直接性影响,加快其凋亡速度,同时影响胶原组织交联,阻止成纤维细胞不断转变至增生,减少胶原合成。在同位素穿透皮肤能力受限的影响下,临床并不推荐低能量电子线与低能量X线为瘢痕疙瘩放射治疗的主要放射源。
一般情况下,要视患者病情状况决定是否需要加以放射治疗和放疗剂量,但值得注意的是放疗多在术后24h进行,剂量不可超过20Gy。放疗通过调节剂量强度维持靶区内各点剂量处于均匀状态,尽可能的减少周边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防止不必要的损伤。
这种方法不仅定位精确、计划精确,而且治疗也较精确,但是放射线对机体的损伤较大,可导致机体细胞变异。另外,大剂量90Sr敷贴治疗是通过核素Sr所发射的β射线对机体病变部位进行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对病变部位血管缩小、肉芽毛细血管形成抑制、成纤维细胞分裂抑制具有积极影响。
5、体外冲击波疗法
使用冲击波疗法治疗疤痕是一个相当新的疗法。最近一项针对增生性瘢痕的体外冲击波疗法研究表明,该疗法治疗周后可改善瘢痕。根据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所确定的,体外冲击波疗法与病灶内类固醇注射的比较显示,体外冲击波治疗瘢痕改善没有比类固醇更明显。但关于体外冲击波治疗瘢痕的案例有限,无法证明这种疗法是否有效的强有力的结论。
局部注射治疗对瘢痕疙瘩的修复效果也比较好,患者可以视情况而定
1、糖皮质激素
对局限性皮损者实施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较佳,安全可行。其一,皮质类固醇激素对机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产生抑制,使得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合成产生一定的抑制,从而大大退化胶原质小结节。
其二,糖皮质激素对机体转化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生成释放具有较大影响,可使相关因子水平大大降低,加快纤维细胞胞外基质蛋白的合成速度,从而起到抑制胶原酶产生的目的。
其三,外类固醇激素对机体瘢痕组织中含有的c-myc与p5基因升高性表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进一步加快患者瘢痕细胞的死亡速度,对机体炎症和细胞的有丝分裂产生抑制,使得瘢痕血管显著收缩,最终改善瘢痕症状。当前临床首选的局部激素注射性药物当属复方倍他米松、醋酸泼尼松龙与曲安西龙。
该类药物可对机体前胶原基因表达产生一定的抑制性作用,妨碍机体合成胶原蛋白,减少胶原酶抑制剂,加快胶原降解速度,减少胶原含量和透明质酸含量,继而达到软化瘢痕、降低瘢痕成熟的目的。
曲安西龙也属于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效糖皮质激素,其可对机体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产生一定的抑制性作用,亦可损伤瘢痕内皮细胞,减少血供,为胶原酶破坏胶原纤维奠定基础,但是与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不同的是,局部注射曲安西龙的剂量较大,次数较多,一般需要一周注射1-2次,不良反应较多,甚至可出现局部皮肤萎缩的严重后果。
2、维拉帕米
维拉帕米为钙通道阻滞剂,由于在体外研究中具有阻止纤维化的潜力,最初建议用于瘢痕疙瘩治疗,但是,这种药物处理瘢痕疙瘩的结果好坏参半。
、透明质酸和透明质酸酶
在医学领域中从预防肿瘤生长到改善骨关节炎以及用于隐形眼镜制作,透明质酸是一种通用的粘多糖,在皮肤病学中,它已被用于通过注射填充剂改善皮肤轮廓和体积。最近的一例病例报告在两个疗程中使用可的松和透明质酸的组合使用,瘢痕疙瘩完全清除,病变在12个月时未见复发,而以前仅可的松注射剂难以治愈。
结语:现阶段临床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多种多样,所以在实际治疗期间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状况选择最佳的综合治疗方法。瘢痕疙瘩的发生因素较多,但无明确发病机制,仍属于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话题,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尽快解决这一难题。
#医美大咖#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