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大疱病 发布时间:2025/7/4 22:21:41 点击数: 次
Sir一直希望有人能拍拍这群挂在热搜两个月的大红人。不是娱乐圈大明星。也不是选秀届偶像。甚至没有姓名。但每一次出现,都能创造一部大片。比如,浪漫的爱情片。朴实的家庭片。还有惊心动魄,又振奋人心的——“战争片”。但当热度逐渐散去,英雄回归日常。你,还会记得吗?理应有人记得。更应有人记录——《我的白大褂》实打实的官方出品:深圳广电集团和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出品。医院共同打造,全国首档医生观察纪实节目。医院为拍摄主场,通过非虚拟剧的全新形态。令Sir眼前一亮的是它的拍摄对象。不是身经百战的资深医生。而是穿上白大褂没多久的,90后“规培医生”。年轻意味着什么?局促、生涩、彷徨。更意味着,它要记录下这些稚嫩医生,和常人无异的困惑和成长。这也是片子以“白大褂”命名的原因——那不是铠甲,而是一份必须扛起的责任与使命。怎么扛?今晚,第一期上线。Sir当即感受到它与大多数医疗纪录片的不同。曾经,我们通过镜头感受过医生这份职业的“重”。生的尊严之重。有时候,保住了性命只能牺牲患者下半辈子的正常生活。治还是不治?家属无法接受,甚至患者自己无法接受时总会说——“还不如让我去了!”死的人命之重。《人间世》,年,上海医院。一位病童的患者家属追着儿科ICU的大夫朱月钮,问为什么不能转科室。有病人等待急救的朱大夫没有放慢脚步,语气更急。我现在没空跟你说这个事里面有个病人要死了最后朱大夫还是遭到投诉。患者家属不但向医务处投诉,还打了市民热线。紧急的手术没有难倒她。却被一连串电话弄得精神崩溃。沮丧、委屈。不仅因为自己的劳累。更因为科室里明明还有这么多等待救治的孩子,而她却不得不把一天的时间,都浪费在无理取闹的事情上。这些日常,都牵扯出医生这份职业所面对的重大议题——伦理、制度、人性、生命……《人间世III》《生门》《急诊室故事》等高密度的纪录片,都曾在这一范畴里引起过我们的反思。但《我的白大褂》另辟蹊径。它放弃了宏大与厚重的视角,提纯了医生严肃的日常,轻轻地,如一个朋友般接近。它向我们展示医学生如何摘去“学”,炼化为医生。点开节目,你会发现,调调挺活泼。俏皮的音效。推拉的小特写。特点鲜明又有趣的小注释图标:说心脏部位或者心情时,就是心跳的简笔画。患者在说自己用药时,用的是正在跳动的点滴瓶。再配上随着节目悬念情节起伏的bgm。有活力,有创意。毕竟镜头里的,医院进行规培的年轻医生。知识点:规培。说白了,是医学生实习的升级加强版。每一个医学毕业生想成长为合格医生,都必须培训起码三年。但实习生不意味着能偷懒。反而,作为医生里的年轻力量……该锻炼就得锻炼啊。关键词:时间长、轮科多,强度大。满怀专业知识,每轮转一个科室,就要面对一次难关。每一轮,都像新手闯关打怪。看他们,Sir感觉看到了那个刚出社会的自己。林平娜,在超声科呆了3年,第一次轮转到急诊科。跟带教的老师高占良医生见面时,她右手挠挠头,面露难色,言语间有担忧:“我可能表现得不会很好……”老师一提问,她立马全身绷紧。问:有没听过“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啥?赶紧点头。答:我听说过,可惜……没见过。哈哈,熟悉吗?一般的实习生,可能长久处于这样的生涩状态。但规培医生不会。他们没这个条件。她遇到一例突发急病的病人。医院时,有大小便失禁症状,过往有高血压、心脏病史。搬上抢救病床,患者情绪激动,拒绝检查,很快就神志不清,甚至还咬人。面对狂躁的病人,她下意识往后退了一下。抢救继续。激烈挣扎后,病人心跳变缓。抢救了一个小时,心跳还是停止了。瞳孔散大,眼睛圆睁。越来越险峻危急的病情,让她来不及消化这些害怕。她向前踏了一步。在带教医师的指引和允许下,她给病人查看内脏超声、给病人按压急救……此时的她像个干练的正式医生:我来!看。这就是现实给她上的第一课:死亡。当然,不是每个地方都像急诊科那么紧急。比如胸外科。节目到这里仿佛换了一种画风。已经规培了一年的小郭表示,科室新人需要应对的,除了严厉的导师。还有各种琐碎、重复的日常。写病历。对着电脑,坐在椅子上一个病人一个病人的写。跑腿。以下是胸外科的日常背景音乐:小郭?到!小郭!到!郭郭郭?到到到!还有,查房。跟即将做手术的病人聊天,一个因为肺大疱需要手术的老大爷。家里独生女有两个外孙要顾,怕孩子忙不过来,老人术前住院、做彩超时都是一个人。他去查房询问病情时,就呆得久了点。跟老人唠家常,提醒他别嗑瓜子。被大爷夸帅,他还假装谦虚。虽然这段看起来家常,但Sir尤其动容。这也是作为医生最重要的一课:相处。与病人的相处,与同事的相处。这是真正从了解“病例”,到了解“人”的转变。专业熟练后,规培医生们需要面临更多挑战。规培2年的周芷伊,刚结束口腔修复科的出科考核。动作熟练,表达清晰,手法利索,给患者取牙模型,设计的牙齿修复方案也准确。除了没有跟患者交代要做的手术之外,表现得特别好。可以满意地祝福她通过?停。这只是她规培轮转路上的一关。毕竟,口腔科医师要在3年内完成11个科室的轮转实习。这科通过,下一科要进入的,是道硬坎。令人闻风丧胆的儿牙(儿童口腔科)。带她去科室的路上,护士长问她,喜欢小孩吗?姑娘回答得实诚,不太喜欢,我害怕。儿牙怎么噩梦。那是无数个被牙齿折磨的神兽聚集的地方啊。这些神兽的必杀技是啥,哭啊。那哭起来……惊天动地,未完待续。吓得姑娘只想捂耳朵,找地方躲。一科一难。说实话,节目途中,看到这些规培医生的青涩、犹豫,Sir总不免觉得担忧。他们是医生啊,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这些青涩的展现会不会引发争议?可第一期看完,Sir觉得这样的展现是必要的。因为每位独当一面的医生,都是从这样的磕绊里淬炼出来的。我也像你一样,以前再看看他们的榜样,医院的各科优秀医生们。也就是规培医生的“师父们”。急诊科,高占良医生。声音温和,细心。学生紧张,他轻声安慰。病人着急,他耐心引导。一90岁老奶奶,乱试药病倒了,家属在办公室里急得抱怨:服了她了,总这样,乱吃药,话都不听。老人家也有点不太好意思。高大夫给老人看诊后,先是以病情安慰担心老人身体的家人——再翻看老人过往病例后,发现老人的心脏功能很不错,于是他边笑边羡慕道——(心脏收缩值)我测了一下还66,她这个还70,所以说(心脏)功能比我还好一下让诊室里的病人和家属都笑了。有高老师带着,Sir相信,未来的林平娜在单独坐诊遇到这样情况时,会以同样的温和来对待。再说小郭的带教医师,胸外科主任王医师。看起来很凶。进手术室时,护士给他戴无菌手套,手法、朝向不对,他就厉色矫正。乍看,心疼小郭。细想,为小郭感到庆幸。因为无菌手套要正确佩戴才能真正无菌,手术室里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容马虎。现在的严苛,是对病人生命负责,是对小郭的职业生涯负责。Sir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规培医生,一个头发乌黑的25岁女孩蔡婉娜。医院,她的长发不见了,简单地挽成了丸子揪在脑后,成了老师身边干活麻利的得力助手。给病人打麻药时,耐心听对方抱怨喊疼,眉眼弯弯。Sir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幕。急诊室值班,没病人看诊,医师就用手边的鼠标线,教她刚刚缝合时应该怎么打结。让她体会手感,和原理。你说你打这个结之后这样弯过来这样打这里就可能有摩擦的痕迹有可能就勒断了像流水遇到缝隙,他找准一切时机教;像海绵遇上水池,她铆足劲学。这份对职业的坚守,才是《我的白大褂》最珍贵的赤诚初心。Sir每次写医疗纪录片,最后总会忍不住情绪。想歌颂,想落泪。但这次却尤为平静。不是冷漠。而是Sir在这些细致入微的镜头里,感受到了卸下滤镜后,常人与常人之间的平视与尊重。我们理应知道:他们是天使。但我们更应该谨记:天使,由常人蜕变。所以。Sir这次只想提醒大家:仰慕之前,别忘记最基本的尊重。即——在成为这样的普通人之前,别让他们害怕。在成为这样的普通人之后,别让他们后悔。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