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症状:该病对葡萄的叶片、果实、新梢、叶柄、果梗、穗轴、卷须和花序均能侵染,尤其对幼嫩部分侵害最重。
(1)叶片染病:初期出现针眼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小斑点,周围有紫褐色的晕圈,以后逐渐扩大,形成直径1~4毫米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稍凹陷。后期病斑中心叶肉枯干破裂穿孔。叶脉上病斑多角形,后坏死,致叶片皱缩畸形。
(2)果实染病:果面发生近圆形浅褐色斑点,病斑周边紫褐色,中心灰白色,稍凹陷,很像鸟眼,俗称“鸟眼病”。在病斑上面有微细的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受害果实生长缓慢,绿色,质硬味酸,有时龟裂,失去食用价值。
(3)新梢、叶柄、穗轴、卷须、花序发病:产生暗褐色椭圆形略凹陷的病斑,不久病斑中部逐渐变成灰黑色,边缘呈紫黑色或深褐色。
黑痘病在叶片上病斑多沿叶脉分布
病 原:
(1)无性世代:葡萄痂圆孢菌SphacelomaampelinumdeBary,属于半知菌亚门痂圆孢属真菌,在我国较为常见。
(2)有性世代:痂囊腔菌Elsinoeampelina(deBary)Shear,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被害病叶、病果、病蔓中越冬。越冬的病菌组织在翌年4~5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芽后长出芽管,直接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随后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多次再侵染。病害的潜育期为6~12天。一般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进入发病盛期,果实着色后,果穗不再被侵染,但仍可为害嫩梢。
高温、多雨、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4~6月降雨多,病害易发生与流行。寄主组织的幼嫩程度与发病有很大关系,组织越幼嫩越易被侵染。不同品种的抗性差异很大,红地球、美人指等品种易感病,巨峰、户太8号等品种抗病。此外,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枝叶徒长或植株长势弱,病害发生较重。
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病原为部分省区危险性生物,此类地区应从无病区引进苗木和接穗。
(2)选择抗病品种。
(3)种条、苗木消毒:在新建果园时,进行苗木消毒。有效的消毒方法是用~倍五氯酚钠、10%~30%黑矾+1%硫酸浸条或0.3%五氯酚钠+3~5波美度石硫合剂浸泡35分钟后再栽植;对嫩枝接穗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10%氟硅唑水乳剂0倍液浸泡2~3分钟灭菌。
(4)清园:在秋季落叶后,结合冬剪彻底清除病蔓、病叶、病果和主蔓上的枯皮,集中深埋或烧毁;萌芽前剥除主干老蔓老翘皮,涂上涂白剂(石硫合剂残渣或原液1份加生石灰3份,兑适量水调成糊状);在葡萄整个生长期应及时将病残体摘除销毁,以免重复感染。
(5)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合理灌溉,注意排水,控制氮素营养,多施磷钾肥,增强树势;及时摘心除去副梢,防止枝叶徒长;调节架面枝蔓,促进通风透光。
(6)药剂防治:
1)芽萌动期: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与0.5%五氯酚钠混合液涂刷结果母枝,并对地面、架体全面喷雾,以消灭越冬病源。
2)展叶后至花前一周:喷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倍液等药剂。
3)幼果期:喷1∶0.5∶(~)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倍液。
4)果实膨大期以后:喷40%氟硅唑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倍液,或克/升嘧菌酯悬浮剂~1倍液、5%亚胺唑可湿性粉剂~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或1∶0.5∶(~)倍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等药剂。间隔期为10天左右。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