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大疱病 >> 病种百科>> >> 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文章来源:大疱病   发布时间:2020-11-7 13:50:30   点击数:
 

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主要为大中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中层钙化,内膜纤维增生,致使管腔狭窄,因而其本质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在病理上很难与非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相区别,但在临床发病和流行病学上与非糖尿病患者有区别。

临床上观察到大血管病变常在糖尿病史10~15年时出现症状。流行病学中观察到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病率高,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1倍,发病年龄较小,病变进展快,要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平均提前10年。

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绝大部分发生在下肢,其原因可能是下肢动脉粗长,承受血液压力大,内膜损伤机会多。下肢动脉3个易发部位是:主髂动脉、股腘动脉和小腿胫腓动脉,其中又以股腘动脉发生率最高,这与大腿内收肌管周围肌肉反复收缩机械性损伤有关。病变特点为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常呈节段性,局限于动脉分叉处,累及一例或双侧下肢动脉,上肢很少累及。

下肢动脉发生粥样变化后,血管管腔逐渐变为狭窄,使患肢组织供血障碍,呈缺血表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闭塞范围越大、病变越长,肢体缺血愈重,缓慢进行性的动脉闭塞,可见到侧支循环形成。但如动脉腔内血栓或斑块脱落,可引起急性动脉栓塞,使栓塞远端缺血更为严重,可引起远端肢体溃疡和坏疽。

肢体缺血可分为功能性缺血和慢性临界性肢体缺血。功能性缺血是指在休息状态下,血流尚可通过部分通畅的血管,保证肢体血供,使随着肢体的运动,血流不能增加,临床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是由于作功的肌肉群表现疼痛,而缺血性静息痛不表现肌肉群,而是足趾或跖骨头的疼痛。

医院医院内分泌科李辉博于每周日在本院坐诊,欢迎前来咨询和预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bao88.com/bzbk/91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