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一部分IgA肾病是在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后发病或复发,故以往强调黏膜免疫在IgA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IgA肾病患者骨髓合成IgA1增多,骨髓合成IgA1的浆细胞内β-1,3-半乳糖苷转移酶活性减弱;患者血清IgA1升高,IgA1分子铰链区糖基化降低。已证实肾小球系膜区沉积的IgA免疫复合物或多聚IgA为IgA1,且存在与血液中IgA1相似的铰链区糖基化异常,提示IgA肾病患者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IgA为骨髓源性IgA。
血清中糖基化异常的IgA1一方面不易被肝细胞清除,且容易聚合形成多聚IgA1,导致循环中多聚IgA1浓度升高;另一方面由于结构异常的IgA1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此外,IgA肾病患者血清中多聚IgA1或IgA1免疫复合物与肾小球系膜细胞IgA1Fc结合蛋白或受体有高度亲和力,二者结合后可以诱发系膜细胞增殖、活化并分泌炎症因子,活化补体,导致IgA肾病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
病变较重和新月体形成的IgA肾病,肾小球内可有较多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IgA特异性T辅助细胞增加、T抑制细胞减少,提肾脏疾病各论示细胞免疫在IgA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临床表现IgA肾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见,可表现为肾小球肾炎的各种临床症状,但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起病前多有感染,常为上呼吸道感染,其次为消化道、肺部和泌尿道感染。
典型患者常在上呼吸道(咽部、扁桃体等)感染后24-72小时(也可更短时间)出现突发性肉眼血尿,称为咽炎同步血尿。肉眼血尿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可消失,也可转为镜下血尿,并有反复发作特点,发作时可伴有低热、腰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尿痛偶可很显著。
另一类患者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性尿异常,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呈持续性或间断性镜下血尿,可伴或不伴轻度蛋白尿。
IgA肾病是引起单纯性血尿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约占60%-70%。
10%-15%患者呈现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尿量减少、轻度浮肿等急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
少数IgA肾病患者(10%患者)可合并急性肾衰竭,其中多数伴肉眼血尿发作,常有严重腰痛。肾活检可显示广泛的红细胞管型和部分小新月体形成(50%肾小球),上述患者肾功能多为可逆;少数呈弥漫性新月体形成者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常需透析治疗,肾功能多难恢复。
IgA肾病引起高血压很常见,随着病程延长高血压发生率逐渐增高,年龄超过40岁IgA肾病患者高血压发生率为30%-40%,少数患者可呈恶性高血压,引起恶性肾小动脉硬化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约10%-20%的IgA肾病患者在10年内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即大约每年有1%-2%患者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病理改变1.光镜检查IgA肾病光镜下病理改变多种多样,肾小球轻微病变、弥漫增生、新月体形成、局灶增生硬化一膜增殖性肾炎等病理改变均可出现。
常见而典型的改变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故IgA肾病的病理类型主要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程度可轻可重。严重的肾小球硬化常伴有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
2.免疫病理检查IgA肾病的诊断依赖免疫病理检查,特征性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区单纯IgA或以IgA为主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常伴有补体C3,一般呈团块状或粗大颗粒分布。部分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可伴有IgA和C3等沉积。
3.电镜检查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到团块或粗大颗粒电子致密物沉积,有不同程度的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少数病例尚可见基底膜致密层弥漫变薄或断裂,伴有肾病综合征患者可见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实验室检查尿沉渣检查常显示尿红细胞增多,相差显微镜显示变形红细胞为主,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但有时可见到混合性血尿。尿蛋白可阴性,少数患者呈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g/d)。
约30%-50%患者血清IgA水平高,在排除其他病因后,血清IgA升高对于诊断IgA肾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临床肾脏病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