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D中国之声武晓泓糖尿病血管病变

文章来源:大疱病   发布时间:2021-7-19 13:41:33   点击数:
 

EASD

德国·柏林

编者按:在第54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上,更多来自中国的讲者登上学术讲台,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10月2日,南京医医院武晓泓教授代表其研究团队,报告了内分泌科与心脏大血管外科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OP17)。

FoxO1抑制自噬溶酶体融合导致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细胞自噬性凋亡

武晓泓、章辉、何珂帅、赵馨、吴亚、葛颂、邵永丰

南京医科大学/医院内分泌科、心脏大血管外科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首要病因,也是其耗费医疗资源的最大因素。高血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等诸多因素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Cs)功能障碍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和关键环节。其中,长期高糖环境下生成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直接相关。AGEs诱导的ECs凋亡可能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关键损伤机制,也是临床早期干预的重要靶点。

自噬是细胞稳态调控的重要机制,是通过溶酶体介导细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降解并循环利用的过程,受到自噬相关基因精细调控。其中,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是自噬流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Rab7、Atg14、STX17-SNAP29-VAMP8复合物等是自噬体-溶酶体融合的枢纽调控分子。胞内蛋白p62常被作为自噬功能的观察指标之一,其大量表达常预示着自噬流阻滞,自噬功能受损,可促发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激活Caspase系统,从而诱导自噬性细胞凋亡。

自噬性细胞凋亡是参与疾病发生与进展的重要机制。最近,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新鲜分离的外周静脉血管ECs中存在自噬功能受损现象,但具体机制不详。为此,课题组与心脏大血管外科合作,收集手术废弃的主动脉组织,成功建立了人主动脉血管ECs分离培养方法。研究发现: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组主动脉血管ECs中LC3-Ⅱ和p6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而促进自噬体-溶酶体融合的关键蛋白Atg14和STX17表达下降;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糖尿病组血管ECs中Atg14-STX17共染明显降低,表达LC3-Ⅱ的自噬体明显增加,但LC3-Ⅱ标记的自噬体与LAMP2标记的溶酶体共染现象并未相应增加,提示糖尿病病变血管ECs中存在的自噬功能受损可能源于自噬体-溶酶体融合障碍。

为了进一步阐明相关机制,课题组通过正常人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HAECs)与AGEs共培养后,发现:24h时LC3-II表达显著增加,伴有Rab7、Atg14和STX17表达的升高,LC3-Ⅱ标记的自噬体与LAMP2标记的溶酶体共染显著增加,而p62表达和细胞凋亡无明显变化;48h-72h、LC3-Ⅱ的表达持续升高,p62表达增强,而Rab7、Atg14和STX17表达较24h组降低,胞内出现自噬体聚集,表达LC3-Ⅱ的自噬体与LAMP2标记的溶酶体共染显著降低,并伴有细胞凋亡的显著增加。给予自噬抑制剂3-MA能够缓解这种细胞凋亡现象,而溶酶体功能抑制剂氯喹无明显作用。结果提示:长期AGEs环境下,ECs出现自噬体-溶酶体融合障碍,自噬体聚集,诱导自噬性细胞凋亡。

叉头蛋白转录因子1(FoxO1)是细胞核转录因子,受到磷酸化、乙酰化等修饰后调控不同的靶基因,在细胞代谢、凋亡、自噬、免疫调节、氧化应激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胞浆内FoxO1乙酰化(Ac-FoxO1)修饰后与Atg7结合,促进细胞自噬。研究发现:AGEs时间依赖性地诱导血管ECs凋亡,伴有FoxO1和Ac-FoxO1的表达上调;促进Ac-FoxO1与Atg7结合,持续升高细胞的自噬水平;采用siFoxO1特异性抑制FoxO1表达后可抑制细胞自噬,显著促进Atg14的表达,而Rab7、STX17和LAMP2表达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tg14-STX17共染明显升高,表达LC3-Ⅱ的自噬体显著降低,LC3-Ⅱ标记的自噬体与LAMP2标记的溶酶体共染现象明显增加。

因此,本研究发现: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主动脉血管ECs存在自噬体堆积、自噬溶酶体融合障碍。AGEs通过抑制自噬溶酶体融合诱导自噬流阻滞,促进HAECs细胞凋亡。FoxO1通过抑制Atg14表达,引发自噬体-溶酶体融合障碍,介导AGEs诱导的ECs自噬性细胞凋亡。抑制FoxO1的表达有望成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干预靶点。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糖尿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bao88.com/lczz/932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