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保健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宣传知

文章来源:大疱病   发布时间:2021-7-20 13:19:35   点击数:
 

勤洗手多通风多喝水多锻炼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宣传知识

天气逐渐转热,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在此,家长及幼儿园应做好各项防范措施,接下来让我们对这两种幼儿传染病有更多的认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

0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

02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咽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时在咽部发现数个至十数个灰白色的疱疹,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周左右,易感人群是1~7岁儿童。主要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感染性较强,常发于夏秋季。

03

“疱疹”侠是如何传染的呢?

它主要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一般来说,这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为4-6天,严重的(多见于<3岁儿童)可能要2周,这部分娃发病期间,可能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04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

1.发病位置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手足口病全年可见,从三月开始逐渐进入高发期。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2.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人,患者和隐形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传染源是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4.传染程度

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因而可以短时间内造成大范围的感染,疫情比较难控制。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5.临床工作

手足口病:潜伏期3~5天,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主要表现。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天自愈。

疱疹性咽峡炎:潜伏期为2~4天。发热,热程大都2~4天。咽痛、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咽部充血,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

04

如何进行护理?

1.放松的同时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bao88.com/lczz/93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