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糖尿病从了解开始

文章来源:大疱病   发布时间:2021-8-5 18:34:59   点击数:
 

了解糖尿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之后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因素,在中国约有11%的中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约有30%左右的中老年人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或准糖尿病人。糖尿病引发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困扰着众多家庭和社会,而防治糖尿病,减少糖尿病的危害成为全民保健、提高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糖尿病的防治不同于其他疾病,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于糖尿病的防治,要多方面结合进行,其中饮食、运动、药物、检测、教育、心理治疗充分结合,才能更好的控制糖尿病的危害。在治疗糖尿病的早期,我们一直按照其他疾病的治疗模式来进行,即强调药物的作用,结果造成各种问题相继出现,通过许多的教训我们总结出,糖尿病是一个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的疾病,每个方面都需要重视才能更好的防治糖尿病。之所以把饮食、运动等方法称为治疗,是因为这些方法在许多方面要重要性要大于药物治疗,特别是饮食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没有饮食治疗,其他治疗方法是徒劳的。本文就是把糖尿病的饮食、运动等治疗结合进行简单的介绍,让糖尿病患者明白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并按照正确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表现的全身性代谢性紊乱疾病。糖、脂代谢紊乱依法一系列循环、神经和代谢病变,最终因代谢紊乱、循环和神经受损而发生并发症。糖尿病分1型和2型,本文所述为2型糖尿病,以下简称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又成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指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虽然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引发血糖升高,但还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不依赖胰岛素也能控制血糖,常见与中老年人。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指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需要依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常见与青少年。

一.糖尿病的诊断

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断标准及分型咨询委员会对糖尿病诊断和分型作出以下标准:

1、正常人血糖范围:空腹(FBG)3.9—6.1mmol/L;餐后2小时(PBG2h)4.4—7.8mmol/L

2、临界型糖尿病血糖标准:

空腹血糖受损(IFG):6.7—7.0mmol/L

糖耐量减低(IGT):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

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糖尿病沿用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0mmol/L

美国、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发达国家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5.6mmol/L,有“三多一少”任意一个典型症状,就确诊为糖尿病。

耐糖现象:正常人餐后2小时的血糖都会恢复到6.7mmol/L以下。

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程度:

良好一般差

空腹:3.9-6.1mmol/L8.0mmol/L8.0mmol/L

餐后:4.4-8.0mmol/L10.0mmol/Ll0.0mmol/L

5、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的定义和意义

空腹血糖:空腹八小时以上,不吃饭,不吃药,一般在早上十点以前监测。空腹血糖浓度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不低于正常的25%,空腹血糖水平可正常或略高,血糖水平小于6-7mmol/L;在分泌能力不低于正常的40%时,空腹血糖可在6.7-12.8mm01/L之间,若空腹血糖大于12.8mm01/L,表示胰岛素分泌能力极差。因此空腹血糖增高时,一般不必进行其它检查,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从吃饭的第一口算起,到测血糖的时候正好是2个小时,保持原有的服药方法。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于诊断,二是观察糖耐量的恢复情况,借以反映胰岛的功能状态。

二.糖尿病典型临床表现

多食:代谢紊乱,血液中的糖不能够为机体供能,使病人处于半饥饿状态,造成能量缺乏,引起食欲亢进。多食糖尿病最初最常见的症状。

多饮: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过多,细胞内发生脱水,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使人感到口干;另外排尿越多,喝水就越多。

多尿:糖是高渗的,起到了渗透性利尿作用,排糖越多,尿量越多;另外大量饮水的结果也导致尿多。多尿与患者的血糖密切相关,只有空腹血糖超过肾糖阀(空腹血糖超过8.9mm01/L左右)时才会出现,但又部分患者(孕妇,体质虚弱,肾损害)会出现血糖正常下的尿糖。

消瘦:体内的葡萄糖由于缺乏胰岛素不能被吸收利用,使脂肪分解,消耗过多,机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当出现消瘦症状时,患的病情已经步入发展加重阶段。

乏力:血糖不能被机体转化供能,细胞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所以糖尿病人普遍出现乏力现象。其中乏力糖尿病患者最经常出现的症状。

瘙痒:可能与高糖毒性和代谢紊乱引起末梢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糖尿病的瘙痒一般不会起皮疹,初期是皮肤无太大变化,这是与其他皮肤病鉴别的主要方面。

三.2型糖尿病的病原因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其特征是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异常升高和代谢紊乱,这说明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

胰岛细胞功能为什么会发生衰退目前还没有定论,但许多研究证明,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运动不足、生活作息无规律等)、滥用药物、遗传、不良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肥胖、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等原因有密切关系。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时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四.胰岛细胞功能的进行性衰退与苏木杰现象

许多长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有时不仅会出现高血糖的现象,还会经常出现低血糖,甚至会发生危机生命的低血糖休克,这是为什么呢?

胰岛功能进行性衰退让病情更加危险和复杂:胰岛细胞是调节血糖平衡的主要组织,它不但会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还会分泌胰高血糖素来释放储存在体内的葡萄糖来升高血糖,以此来维持血液内的葡萄糖浓度平衡。随着人体的胰岛细胞功能的逐步衰退,人体逐渐丧失对血糖平衡的调节,当体内摄取过多的葡萄糖时会发生高血糖,但当血液内缺乏葡萄糖的时候,胰岛高血糖素也不能及时分泌造成血糖过低。

血糖剧烈波动对人体早更大的损害:糖尿病人会出现一种现象,当体内血糖低的时候,会引发血糖升高,这种现象的发现者是苏木杰,我们称之为苏木杰现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糖尿病人只要有低血糖,就会有高血糖。这种血糖的反复波动对患者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尤其对于胰岛细胞的功能损害更大,对于血管和神经协调损害也比较大。根据本人调查发现,频繁发生苏木杰现象的患者,其胰岛功能损失的更快。(个体研究,可能会出现误差)

临床调查发现,低血糖休克引发的死亡还不被患者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应用磺脲类和胰岛素的患者来说,引发低血糖的情况更加容易。但由于患者的不重视,这种危害越来越大。

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糖尿病治疗和预防非常重要

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的特点是进展缓慢,一般在发布5年内很少有发生,而慢性并发症初期进展慢、症状比较轻,常常造成患者不重视对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往往等到病情严重时才治疗,但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所以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预防性治疗和尽早治疗变得十分重要,但许多患者在这方面并没有这个意识。

许多患者在确诊糖尿病的初期还比较注意治疗,但因为没有明显症状,长期以往他们就放松了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往往是生活习惯的改善大于药物的作用,但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需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心,许多人刚开始还能坚持,但时间长了就不能再坚持了。而有的中年患者,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又无法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要尽早进行,除了良好的控制血糖和号的生活习惯这些基础措施外,还要针对慢性并发症的病因,如代谢紊乱和循环障碍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调节好患者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多方面下手,持之以恒才能确定良好效果。

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一并发症为表现的,它可以影响几乎全身所有组织器官,其特点是影响全面性、发生急性与慢性交错、发展成不可逆性。

糖尿病是一个全身性、代谢性、消耗性疾病,它会损伤到全身的任何脏器与组织。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就有80多种,并发症之多几乎囊括了内外科所有的疾病总和,在糖尿病患者身上产生其它疾病就可叫糖尿病的并发症,所以称其为“百病之母”。

一.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1.低血糖反应:血糖2.8mmol/L,广泛脑动脉硬化患者血糖3.33mmol/L时,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其临床表现:强烈的饥饿感,多汗、心慌、气短、震颤、头晕、昏迷等;血糖高也会出现心慌、出汗的症状。预防:教育老年患者血糖不宜控制太严,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即可。

2.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是分泌的胰岛素质量不好,不能够分解糖分,只能分解脂肪、部分脂肪分解产生酮体(酸性有毒物质,量过高会危及生命)发生酮症酸中毒,一般血糖16mmol/L以上,甚至高达55mmol/L。

3.急性乳酸中毒:乳酸是葡萄糖无氧酵解时的产物,由于肾功能代谢障碍,致使乳酸在体内蓄积,死亡率达50%。常见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双胍类降糖药所致。

4.高渗性昏迷:血糖33.3mmol/L,血钠mmol/L,尿酮检测呈阴性或弱阳性。

5.急性感染:高血糖时血浆渗透压升高,降低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抑制白细胞的生长,降低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高浓度的血糖是细菌、病毒生长的良好环境;当体内代谢紊乱,血管病变,血液循环障碍,血流量减少时,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加重感染。感觉异常、神经功能异常(对痛觉、触觉、温度觉不敏感),造成皮肤易破损,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等,形成恶性循环。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器官和组织,无论1型和2型糖尿病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患(2型最常见)、糖尿病性肾病变(1型最常见)、眼部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精神心理病变等。其发生于发展与患者的年龄、病程长短、代谢紊乱程度、病情控制程度有关。

糖尿病轻、中、重度并发症的表现

轻度:1、心:心慌、胸闷、气短、气喘;

2、脑:头晕、头痛、健忘、记忆力下降;

3、眼: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睛干涩、疼痛;

4、肾:尿液混浊或有白色泡沫,有的人腰困、腰膝酸软,轻微蛋白尿;

5、足:手脚冰凉、麻木、疼痛;

中度:1、心:胸口憋胀、心绞痛、呼吸困难,有时晚上被憋醒;

2、脑:一过性的晕厥,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

3、眼: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

4、肾:出现轻度浮肿、肌酐、尿素氮升高、高血压;

5、足:溃疡性病变、皮肤发青发紫;

重度:1、心:心肌梗死、急性猝死;

2、脑:脑梗塞、脑出血、脑萎缩、偏瘫等脑血管病变;

3、眼: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甚至失明;长期的高血糖就会对眼部血管、神经产生损害,只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随着病情的发展,血糖的不断波动,大量的葡萄糖渗入晶体导致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侵害视网膜血管使其扭曲变形,形成视网膜病变等等这些病变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的发展只有一个就是失明。

4、肾:严重的肾功能衰竭,形成尿毒症;

5、足:反复的感染溃烂、经久不愈,肢体坏疽,严重的为保全生命而不得不截肢。

神经心理:手脚冰凉、发麻,针刺感、蚁走感、烧灼感,失眠、出汗、腹泻、便秘等。

免疫:易感冒,易发生感染,出现多部位溃疡性病变,伤口难愈合。

代谢:口干、烦渴、“三多一少”。

糖尿病的治疗原则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控制血糖当做就是在治疗糖尿病。而实际上治疗糖尿病是防止器危害到人体,而血糖控制治是我们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

通过不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发现干细胞对于治疗糖尿病由极好的效果。生命伴客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此方面的科研活动。如有疑惑,请咨询我们。

生命伴客

生命伴客集团是以北京中科院为技术依托,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院校优势学科从事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健康管理平台。集团目前拥有多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顶级专家团队从事干细胞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搭建国内领先的干细胞技术研发平台、自主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联合创建多个标准细胞医学实验室。集团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全身抗衰老、慢病细胞干预、两性生殖抗衰及功能提升和亚健康状态管理及干细胞衍生医疗级美容护肤产品等。医院(原北京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医学转化中心、上海美丽人生、医院、华南理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在国内持续推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产业化,将新技术向临床转化落地,让前沿科技成果服务于民、造福于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obao88.com/lczz/9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