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aquínSorolla
昨儿写了一篇,“立足课本,吃透习题”到底是啥意思,又该从哪些点具体落地执行的文章。因为文章写的匆忙,结构有点乱,重新排了版发在今天第二条了,没看过朋友可以直接调转。
文后,有位家长的留言很有代表性:
是啊,作为家长,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总不能跟着孩子把数学里的所有知识都学一遍吧?就算眼下咬咬牙,跟着把小学数学学了,那以后物理咋办、化学咋办,初高中数学又咋办?根本搞不定。
所以,现实里如果老师不教,家长又不懂,说了那么多看似可以落地的要点,实则根本无法落地。
今儿就这个问题,咱掰开说道说道,结论先行:
家长不用懂具体的知识点,不用跟着学数学题,也可以指导孩子把以上要点理清楚,完全可以!
1、先说概念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这孩子就是粗心”用来解释孩子学习时犯的错误,这些话是不是很常见?大家也都默认这就是最终的理由!
但是,这样的解释丝毫无法帮助我们对问题本身加以改进,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在用一个自己都无法清晰解释的概念去解释现象。
什么叫粗心?谁能给这个词下一个精准的定义?
倘若只能模模糊糊的说出几种典型的表象,而不能精准的描述它的定义,那么,想解决粗心的问题,都不知道该从何谈起。
这就像某人得了红斑狼疮,如果一个人只能模糊地说出红斑狼疮就是皮肤表层有大面积红色斑点(描述一种表象),而另一个人可以精准的说出红斑狼疮的概念,即红斑狼疮(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并对啥是免疫性、啥是结缔组织等概念也能说的很清楚。
那么,后者肯定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回到数学上,一个孩子能够凭感觉指出哪些图是等腰三角形,但说不出来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而另一个孩子能够精准的说出等腰三角形是指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相等的两个边称为这个三角形的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度数相等。
即便我们不知道后面这位说的是不是完全正确,但也足够判断,前面那位掌握的一定不咋地,属于典型的模模糊糊有感觉,但对基础概念不熟练!
所以,判断对方是不是真的懂了、真的理解了,不一定自己要懂、要理解,只要追问对方使用的词汇到底是啥意思,看对方能不能清晰说出精准的定义,就能判断他是真懂还是假懂。
2、知识点
我们尽量多换一些领域,来说明辨别对方是不是真懂,并不一定自己要懂!
比如说关于“早上跑步好,还是晚上跑步好”、“跑步到底伤不伤膝盖”一直都有争议,通过“刷题”死记结论的人很好辨别,就是你问他上述问题的时候,他会给你一个缺乏详尽知识体系支撑的解释:
比如晚上跑步好,因为植树晚上会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空气中氧气浓度低,又或者告诉你,我某个亲戚的朋友的同事,跑步把软骨都磨没了,力证跑步对膝盖有害。
作为一个外行,虽然我们很难去判断这些说法到底对不对,但并不妨碍我们判断对方是真懂还是假懂。是真的理解了相关知识背景,还是只是道听途说一个结论就认定不松口。
如果有人说,晚上跑步好,理由是经过一夜的消耗,空气中氧气浓度低,那么,我们可以追问早上氧气浓度到底是多少?晚上又是多少?在室外通风良好的情况下,浓度的变化到底有多大?另外,这样的浓度差异,会对跑者有哪些影响,这样的影响,会到底跑者身体受到损害么?
类似的问题可以问很多,即便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也不妨碍我们提出以上问题。这就像家长不需要对孩子所学知识的每个知识点都了如指掌,依旧可以追问孩子相关问题。
不难想象,如果这个人对自己所说结论背后的知识体系很了解,他一定可以做出详细的解释,而一个死记硬背结论的人,除了反复重复一些定论外,啥也说不出来。
至于跑步伤膝盖,这种牵扯运动医学方面的结论,更是有大把的文献给予详细的说明,无论是伤还是不伤,都一定有足够的理论体系做支撑。
倘若某个人啥也说不上来,就一口咬定伤或者不伤,那必然是基于个例背结论,跟孩子通过刷题记特殊解题过程,而不去深度分析题目背后的知识体系没啥区别。
三、分析方法
如果一个产妇刚生完孩子,她老公跟老人说,不打算坐月子了,一定会被骂死!
先声明保命:我不是想讨论到底要不要坐月子引起争吵,而是用这个有争议的事儿说说哪怕我们不懂哪个说法才是正确的,也可以辨别对方是记的结论,还是掌握的分析方法。
老年人给出的理由通常是,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或者干脆拿出某个人不好好坐月子,年龄大了之后腰疼、头疼、哪哪儿都疼的例子。
传统二字最是唬人,凭啥传统的就一定是对的,《本草纲目》里大量吃屎、喝尿的药方子,咱也不能啥都照搬不是。
对于这类情况,一看知识体系是否清晰,二看分析方法是否合理!
生完孩子,在屋里憋一个月不出去,不让洗澡、不让洗头,也不让运动,这些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到底是什么?不能简单的就用传统二字加以概括,这太模糊,这就属于典型的,只知道背结论,却不去搞清楚结论背后的理论体系。
对此,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大样本对比实验加以验证?
找一万个人,个生完孩子,创口恢复可以碰水后,立马就去洗澡;而另外人,就等着出了月子才洗,跟踪观察50年,看看以后哪一波头疼比例高?
这个实验没有人会去做,但现实中,欧美人就不坐月子,甚至连日韩的年轻人也不坐月子,那直接统计中国人和外国人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应该也能从一个侧面验证上述结论的合理性。
这类研究结论,在医学文献中肯定有,只要找到这些知识点,就能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不过这不是我们写这个的初衷。
对于坐不坐月子的事儿,咱无所谓,哪怕科学上不坐也行,也犯不着跟传统观念、跟老人对抗。
坐不坐月子的结论本身没啥意义,这就像某个题型的解题过程,没啥意义,以后不考了,就没用了。
真正有价值的是有没有主动探索某个结论背后的知识体系是什么的意识,不是死记结论,不追问本质;还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分析方法,方法比知识还重要,是得到知识的知识。
大样本双盲对比实验,就是一种中学课本中常见的,验证某种理由和结论是不是成立的分析方法。
通过上面所列的,分布在不同领域的例子不难看到,哪怕很多领域的具体知识我们都不熟悉,也并不影响我们对一个人是不是真懂进行辨别。
一个只会死记结论的人,只要追着他话语中的概念深入去问到底啥意思,根据他的结论去问背后的知识体系是什么,以及如何得到这种结论,用了哪些分析方法,通常就会露馅。
大多情况下,连基础概念这一关都过不去,相当容易辨别!
回到数学上,给大家几个标准的问话模板作参考:
你能不能说说这个词(比如垂直)是啥意思?你列的式子是啥意思?求出来的数据又是啥意思?
你能不能说说这道题考的哪个知识点,是书上的哪个例题讲的内容?
你能不能说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个解题过程的?为什么会这么加辅助线?
诸如此类的问题追问下去,哪怕他回答的答案你压根就听不懂,但他是不是可以流畅的、清晰的、自信的解答出来,总是可以看出来的。但凡磕磕巴巴或者干脆半天说不出来一个字,那铁定就是不懂。
哪怕此时解题过程写的再完美,答案再正确,也是假会!
那如果他啥玩意都不懂,依旧可以瞎白话一大通,搞的你根本分辨不出来他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咋整?
对此,我想说,有娃真能做到这点,他学习好不好我不知道,以后混得好,应该是大概率的事儿了。
这不是企业领导、精神领袖、牛逼销售的天赋技能么?万里挑一的天才,一般人还真的学不来.......
全文完,如果喜欢,请给点个赞或者“在看”吧。-推荐阅读-点击蓝字即可查看文章*总结:普娃数学学习规划
*看了罗振宇和刘润的最新文章,有些疑惑该通了*干货整理:从这个角度改善,孩子数学必定会有长足进步*这个真不是学校里教的,可它对学习太有用了!*干货长文:如何在10-45分钟内学会一个单元?*体育中考跟语数外分值一样时,我们会更理解这个让人头秃的数学问题*学会这个文理兼通的意识,考上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举一反三》是奥数入门?鸡娃之前最好客观了解下它的难度!*语、数两大学科同时提及的东西,95%的孩子竟然都不知道!*聊个打通数学和语文的关键意识!*当各学科资深老师都这么说的时候,这些能力真该重视了!*让我佩服的人很多,但这个人最特别!旗下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