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医科大学皮肤科TNako等人报道了一例面部多发「痣」,诊断各个不同,文章刊登于CLINEXPDERMATOL,现介绍如下:
患者为一名66岁日本女性,左侧睑缘处棕黑色色素斑5年,发现以来无明显扩大,同时面部也有局限性色素改变,出现时间更早。查体可见左侧睑缘处一色素沉着斑,圆形,直径约1mm,呈棕黑色(见图1a)。
双侧下眼睑及前额两侧对称性棕灰色色素沉着斑(见图1b)。皮肤镜检查可见睑缘处色素沉着斑呈棕灰色,边界不清,其中央稍发白,且周围黏膜有毛细血管扩张(见图1c)。
图1(a)睑缘处色素沉着斑;(b)双侧下眼睑及前额两侧对称性棕灰色色素沉着斑;(c)皮肤镜检查
对睑缘处皮损行手术切除,皮损组织病理见图2:
图2组织病理:(a)真皮层大量色素细胞增生,聚集成束,表皮层未见明显异常;(b)长梭形至椭圆形的黑素细胞聚集成岛状,有丝分裂象少,未见异常形态;(c)黑素细胞局限于真皮层,表皮层未见异常。
另一方面,下眼睑处色素沉着区皮肤的组织病理显示,真皮网状层的胶原纤维间散在细小梭形黑素细胞(图3)。
图3组织病理:真皮网状层散在细小黑素细胞,呈长梭形分布于真皮胶原纤维间
基于上述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特征,最终诊断为睑缘处普通蓝痣,下眼睑及前额两侧合并获得性太田痣样斑(ABNOM)。
病例学习
获得性太田痣样斑
ABNOM由Hori等人首次在年报道,表现为颧部、颞部、鼻根部、鼻翼部、眼睑部、前额部两侧对称性灰褐色色素沉着,曾被认为是太田痣的一种亚型,但后来发现其部分临床特征与太田痣有所不同。
ABNOM在东亚女性中好发,其发病年龄较晚,多在25~45岁,皮损具有典型的分布及形态特征,不累及口鼻黏膜及巩膜。
ABNOM的「获得性」可能与异常停留在真皮内的黑素细胞活化相关。
①好发于青少年。②常单侧发生,偶可双侧受累。③皮损呈蓝灰色或蓝黑色,多伴同侧巩膜蓝染。④皮损多分布于眶周、鼻、前额等三叉神经第一、二支所支配区域。
真皮中部见有黑素细胞黑素。
注意和蓝痣、蒙古斑等鉴别。
胎记治疗方法。
基本可以治愈。
蓝痣
蓝痣可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获得性蓝痣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紫外线、炎症反应及其他慢性刺激导致的真皮内黑素细胞活化相关。
蓝痣除常见于皮肤外,偶可发生于口腔黏膜、阴道及宫颈,但发生于睑缘(皮肤黏膜交界处)的蓝痣是极为少见的。
ABNOM与蓝痣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病理上均以真皮层黑素细胞增生为特征,且真皮内黑素细胞呈长梭形,表皮正常。
由于本例患者蓝痣的发病年龄较晚,且发病部位少见,必要的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该病例需与黑素瘤及色素性基底细胞癌相鉴别。
另外,本例患者睑缘蓝痣合并有ABNOM,提示这两种疾病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同活化因素,但明确二者在发病机制中的相互联系及作用仍需未来更多的临床病例研究。
①普通型蓝痣表现为蓝灰色斑或结节,通常单发,常发生在面部和上肢。②细胞型蓝痣表现为较大蓝黑色结节,可呈叶状。
真皮深部见有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
注意和蒙古斑、伊藤痣等鉴别。
小仪器切除。
普通型预后较好,结节型易恶变。
蓝痣
色素痣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属发育畸形。
①褐色或黑褐色斑疹、丘疹。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③单发或多发。④甲母痣表现为甲板条状淡黑色斑。
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
注意和雀斑、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基底细胞瘟等鉴别。
小仪器治疗。
色素痣属良性肿瘤,一般预后良好,但如经常性刺激可发生恶变,恶变的色素痣预后不良。
多发性交界痣手掌交界痣足底交界痣
皮内痣皮内痣皮内痣
混合痣混合痣
睑缘色素痣色素痣
手指甲线状黑斑,甲母痣
良性幼年黑色素痣
不太清楚。属于一种来源于黑素细胞肿瘤。
①好发于儿童。②棕褐色、粉红色半球形丘疹、斑疹或结节,颜色通常均匀一致。③多单个发生,偶尔多发。
色素痣的一种异性,细胞有异形性。
注意和化脓性肉芽肿、血管瘤、幼年黄色肉芽肿、色素痣、恶性黑色素瘤鉴别。
提取后小仪器治疗。
良好。
Spitz痣
先天性色素痣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属发育畸形。
①出生时即有。②色素斑颜色深,面积大,多毛。③好发于躯干,尤其腰背部。
与色素痣相似,多为混合痣。
注意和雀斑、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基底细胞癌等鉴别。
手术或者小仪器治疗。
比色素痣易恶变。
先天性色素痣
单纯雀斑样痣
不太清楚,可能与遗传有关。
①皮损褐色或黑褐色斑点,不限于面部。②好发于儿童。
表皮基底层黑素及黑素细胞均增加。
注意和雀斑、色素痣鉴别。
全脸或者胎记治疗方法。
较好。
单纯雀斑样痣
色素性毛表皮痣
属于先天性表皮增生及色素增加性皮肤病。
①多在儿童时期发病。⑦单侧的大片色素斑,呈不对称性分布。③淡黑色,并随年龄增长色斑颜色加深,皮损表面粟粒状毛囊性丘疹,长有粗的毛发。
表皮增生,基底层色素增加,色素细胞不增加。真皮上部见噬黑素细胞。可伴有立毛肌纤维束增粗。
注意和先天性色素痣、伊藤痣、蒙古斑等鉴别。
一般不需要治疗。
良好。
色素性毛表皮痣
颧部褐青色痣
不详。可能与黑色素细胞移行异常有关。
①多发生在女性颧部。②数个1~Smm黑褐色色素斑。③对称性分布。④无明显自觉症状。
真皮上部较少的黑素及黑素细胞。
注意和太田痣、雀斑等鉴别。
胎记治疗方法。
良好。
颧部褐青色痣
伊藤痣
同太田痣。
①皮损好发于肩背、锁骨上及上臂部。②其他和太田痣基本相同。
注意和蓝痣鉴别。
同太田痣。
临床多为良性经过。
伊藤痣
晕痣
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有人认为晕痣是白癜风一个特殊类型。
中心为色素痣,周围白斑。
中心色素痣为痣细胞痣表现,白斑表现同白瘢风。
注意和白癜风、无色素痣等鉴别。
祛除黑痣后按白癜风处理。
取决于自身免疫情况。
晕痣
斑痣
不太清楚,可能与遗传有关,也称斑点状雀斑样痣。
①多生时即有。②呈棕褐色斑,斑上布有黑色斑点。
色斑处表皮色素增加,色痣处有色素细胞巢。
注意和雀斑、色素痣鉴别。
可选用小仪器或手术切除治疗。
偶有恶变。
躯干斑痣臀部斑痣
面部斑痣面颈部斑痣
以上痣类您了解吗?杜一生针对每种痣都有独特的诊治方案,如果您是医生请走进杜一生,这里有皮肤病专家团队为你提供专业的诊治方案提高您的诊疗水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