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墅巷,常州“城东三巷”第一巷,名人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有清一朝,产生十位进士,第十一至十七世连续不断进士、举人十名,号称七世科甲,还有三世进士(玉耑、龙应、祖修),叔侄同时翰林(吴栻、龙应),道光同榜二进士(颉鸿、炜),甲第簪缨联绵,世所罕见。笔者前几年曾撰文介绍过余巷和广巷,现在以进士为视角,写一写薛墅巷这十位进士。
一、吴玉耑
吴玉耑(-)字禹功,号鉴川。十七岁进常州府学,张朴园先生视学江南,首选玉耑,随朴园游中州,名震士流。改名董虞建,参加康熙乙酉()乡试,中顺天举人。因改名籍被人检举揭发而除名。戊子乡试(),更名杨玉耑(还是改了姓),中顺天经魁(举人第一名)。壬辰()成进士。康熙皇帝笔试于畅春园,三篇文章挥毫立就,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钦定为一等。面试应对裕如,详明扼要,拔为上第,得“五榜进士”殊荣。入武英殿,成翰林院纂修。甲午()春,授内阁中书舍人,居官四年,告老辞官,回家后一病不起,以丁酉()六月二十五日卒,年五十五。
《武阳合志》介绍玉耑三件义行。幼年,玉耑对父孝顺,看到父亲不高兴,自以为犯了错误,主动跪在地上,请求父亲打屁股,直到父亲息怒,命他起来才肯起身。有一年闹饥荒,打开自家粮仓,接济族人乡亲,秋后不必偿还。听说族中有人因经济困难而娶妻不成,立即深夜冒风雪,带着银子去敲门,对方感动得泣不成声。
二、吴栻
吴栻(-)原名文浚,字稼愚,号青城。三十二岁为诸生。五十三岁改名冯栻,康熙辛卯()顺天乡试中举,十年之后,辛丑()参加会试,考上会魁。明清科举考试,考生在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中选考一经,录取时,取各经的第一名为前五名,称“五经魁”。
吴栻考上会魁,钦定为翰林院庶吉士。第二年奉旨参加千叟宴,当场赋诗进呈,得康熙皇帝赏赐。他此时已经六十五岁,老态龙钟,疾病缠身。
雍正即位,癸卯四月(),出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十月,甄别词垣编检,雍正接见于乾清宫,吴栻自陈履历,称“皇恩难报”,升詹事府(主要负责皇子或皇帝内务服务)左春坊左中允(正六品)加一级。
雍正三年二月初八,吴栻,卒,终年六十七岁。著《青城诗抄》四卷,《青城说杜》四卷。
吴栻次子懋,字本蕃,号本帆。湖北慈利县知县,敕赠文林郎。
三、吴龙应
吴龙应(-),玉耑三子,字飞渊,号葵齐。廪监生(取得国子监资格,官府给予生活补助的县、府生员),龙应参加北闱乡试,主考官是叔父吴栻,家族应当迴避。迴避考生的试场设在太和门,试卷直接交雍正皇帝御批,龙应得“清润可嘉”批语,以第一名中举。回常州后,写“清颜堂”三字挂在家中堂上。第二年甲辰()考取进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与叔父吴栻同时供职,故有“叔侄翰林”之称。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不久,改监察御史,巡察顺天,永平、宣化三府,明察奸弊,办事妥帖。
年,龙应稽察北方漕运之后,改授武汉黄德道,这是一个难治理的地方。到任之后,立即兴修水利,加固堤防。又强化保甲制,严惩奸邪不法之徒。清理积案冤案,老百姓对他敬畏而爱戴。
乾隆五年()龙应升任湖北按察使,他办事干练,架子上不留没有处理的案卷。改任山西布政使(负责全省财政),因湖北武昌税务案受牵连,去官免职。(事后查无此事)乾隆已巳(),重新审理甄别此案,吴龙应冤案例应昭雪,而此时他已病故,朝野为他惋惜。
罢官回乡之后,谢绝所有求见他的人,以读书自乐,与同邑文友流连诗文,优闲自得。他哥哥早年离世,照顾姪儿像自己亲生的一样,直到替姪男姪女料理完嫁婚之事。妹妹早寡,迎入官府一起生活。平时生活朴素,节衣缩食,为吴氏宗祠赠送祠田若干亩。有《葵齐制艺》二册存世。
四、吴祖修
吴祖修(-)龙应长子,字慎思,号雪轩,国学生,薛墅吴氏第十三世。十一岁能文,雍正壬子()举人,第二年癸丑()成进士,为庶吉士,也称散馆,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当时他父亲龙应公为翰林院编修,三年散馆之后,经考核,名列优等,任命为直隶唐县知县,调南乐县,再调邱县,皆有政绩。升广东连平知府。丁父忧,未赴。三年后补任山东滨州知府,兼管德州府。本来,巡抚鹤文勤准备推荐他就任要职,官场变化却往往不可预测,由于他人牵连而被免职(与他父亲龙应公相似),居家数年,无意宦进。他母亲劝道,“你父亲,祖父世受国恩,例应报答,不能受了挫折,就一蹶不振,如今你还年富力强,怎么能不为国效劳呢?”祖修官复原职,由他自己选任湖北嘉鱼县知县,改沔阳州知府,又借任武昌,再调襄阳,因捕盗有功,拟往吏部任职,还没有动身,卒于任所,年仅五十三岁。
祖修仕宦三十年,所到之处常常兴利除弊,多出善政。特别擅长于审理疑案,邻近州县有疑难案件,上司常常请他协助办案,且能得到好的结果,他却从来不炫耀自己,连他的家属子弟也不一定全都清楚。
在邱县,有逃犯杀人后把尸体抛入河中,找不到蛛丝马迹,祖修在一座庙宇里住下来。夜里,有人在走廊里神秘地说,“杀人犯是杨大赫”。第二天,把杨大赫抓来讯问,果然是凶手。在庙里装神弄鬼的是他同伙,祖修给予减刑处理。老百姓惊叹他断案如神。滨州有盐贩,为害乡里二十年,官府抓不到他,祖修设计诱捕,果然落网,余党遂销声敛迹。滨州受灾,百姓向官府借粮数十万斤,官吏催还,百姓无粮可还。祖修亲临察访,查实后申报朝廷,要求予以豁免。这时恰好西线战场大捷,皇帝高兴之余,体恤民情,下诏蠲免。祖修兼管的德州府,黄河决口于盐店口,决口宽三十余丈。河水汹涌外洩,决口处虽经多次努力,始终堵不住。风雨之中,祖修跪地,对天祷告,为民请命,脱下官服,投入决口。也许此刻感动了上苍,也许感动了堵口民工,水势顿时缓解,几个时辰之后,决口堵成合拢。当时,皇帝派军队前来驰援。抚军认为决口在下游入海处,很难堵塞,急忙赶赴州府,而祖修已在郊外迎接,说:“此事何劳您抚军呀!”于是,详细汇报塞口经过,抚军又惊又喜。州民感恩,立碑勒石,以记其事。
在沔阳,文泉县被长江水浸淹七十多垸(yuan),(长江中游挡水堤称垸,下游称圩)灾情严重。恰好此时文泉县从沔阳析出,不归其属地管辖。灾后向朝廷申报赈灾款,上级官员只以文泉县名义请赈,而祖修反对,应该以沔阳州名放赈,这样做才名正言顺,最后,还是同意吴知府的意见。
祖修劳累过度,体力不支,积劳成疾,依然办理公事。这时襄阳大旱。他只吃素菜,家人劝他吃点有营养的肉食,他说,“我不能为民分忧,与灾民同进退,于心何忍啊!”
祖修调离平阳时,送行的老百姓不放他走,有人拉着他的车辕不放,有人躺在车前拦着,送行队伍长达十几里,妇女儿童莫不掩面哭泣。可惜他的仕途不畅,只做到五品州官,病逝后,一贫如洗,两袖清风,几乎没有归葬故里的盘缠费用,襄阳太守和他的下属们集资,料理他的丧葬事宜。
常州著名学者、乾嘉年间经学大师庄存与,替他的舅舅写了一篇《雪轩公传》。
五、吴宜燮
吴宜燮(-),字悦安,一字樾安,乾隆十二年丁卯()中举,乾隆十九年甲戌()成进士。
宜燮父亲是县增广生,是个教书先生。宜燮幼年聪慧,过目成诵。十七岁父亲去世,便更加发愤读书。考取秀才后设帐授徒,供养母亲。二十四岁补弟子员,二十八岁中举,北上京城,结交名人士大夫。辛未()成景山宫教授,循循善诱,学生钦佩他的学识广博。成进士后,选授福建尤溪(今三明市尤溪县)县知县。当地民风彪悍,宜燮施以善政。延请当地乡绅士人,咨询利弊得失,凡是所兴所革,都适合当地风土习俗。此地重男轻女,生下女婴,或投水淹死,或以火烧死。他下严令禁止,民风为之一变。县学宫舍,年久倒圯,又靠近监狱,宜燮认为应该移址重建,他首捐俸银,士绅踊跃襄助,很快学宫移建于城东。尤溪五年,政绩卓著。
乾隆二十四年(),调任龙溪县(今龙岩市)。龙溪崇山连绵,濒临台湾海峡,民多经商,而商家纠纷相连,频频不断,这里比尤溪更难治得多。宜燮思维缜密,吃透要害,那些刁民猾吏难以施展他们耍花招的伎俩。他每天坐堂理事数十件,还要应付各种应酬,有时要到半夜才能休息。士民见到如此敬业的知县,感叹几十年来所仅见。乾隆二十九年七月,天妒英才,宜燮突发风寒,卒于官衙,年仅四十六岁。
早年,宜燮执教于京城景山宫,他的学生蒋熊昌(进士出身,安徽颖州府知府,刑部郎中)根据他弟弟宜烈写的行状,写了一篇《樾庵公传》,赞叹先生的人品,说“先生尝言,人情苦贫,吾正于贫处得力,诚有味乎?”回顾宜燮公短暂一生,从贫困始,以清贫终,其清德值得后人深思追慕。
六、吴焕
吴焕(-)字绎组,号承阳。吴焕的祖父是吴栻,父亲吴懋,以父荫敕赠文林郎,任湖南慈利县知县。吴焕五岁,吴懋去世。他从小有大志,被带到山东读书,占籍历城,专治《春秋》,乾隆庚寅()考取恩科副贡生,甲午()经元中举,戊戌()会魁,进士及第,八年时间完成三件大事,从此走上仕途。仕宦第一站即是父亲吴懋所治的慈利县。又改绥宁县知县,并出任湖南乡试同考官兼武乡试同考官。第三站调到陕西省周至县当知县,最后在山西崞县,终生做县官。
嘉庆初年,白莲教兴盛于川、湘、鄂一带,后来又漫及陕西,吴焕来到周至县,这里地属终南山,山跨三府十一县,谷深林密,教徒盘踞于深山岩穴之中,周至县首当其冲。徒众常常出山剽掠。吴焕派探子潜入深山,侦察动向,又设烽火岗报警,教徒不敢随便外出。时间一长,洞内粮食越来越少,饿得实在没有办法便孤注一掷,蜂涌而出,拼死攻打周至县城。吴焕早有准备,训练民兵登城巡逻,昼夜不倦。匪徒攻城时,炮石俱下,贼兵退却,出城追击,俘获首领彭某,徒众才作鸟兽散。从此,强豪敛迹,境内大治。
吴懋生四个儿子,吴焕最小。父亲临终时,关照四个儿子说,“我们这一支吴氏到我这辈,自愧不能振兴。你们如果日后能发迹成名,替我完成两件事,一修何上塘桥,便利过往行人,二在吴氏宗祠内置义学,造就吴氏子孙,我死也瞑目了。”
吴焕牢记父亲的临终瞩托,虽然官俸有限,终生节衣缩食,积攒银子,寄回家乡,委托族内公正廉能之士,负责重修石桥事宜。
河上塘桥(何渐渐改成河字)位于永安河(现名采菱港)上,数水汇集,地势低洼,恰是南北交通孔道,是单孔大石桥。元朝初年,大刘里庄拱辰始建木桥,称永安桥,经百年而失修,木桥摇摇欲坠,行人驻足,不敢过往。明朝正统年间,何墅里何竬修建大石桥,取名何上塘桥。又经三百多年沧桑,石桥倾圯,风雨晦明之时,行人不便。嘉庆间,吴焕捐银千两,重建河上塘桥,石桥高耸,焕然一新,蔚为大观。桥南是礼嘉舍上村,桥北是遥观下岸村。桥孔东西两侧各有桥联一副,东侧为水月卧波中,遥映彩虹添色相;岸云浮草际,巧联渊陌庆绵长。西侧联云:马迹连龙城,冬今成梁知易易,鸭头蟠鹤膝,幽人履道颂平平。
吴焕常念族中支派繁衍,清贫子弟虽然聪明,却无缘读书,他倡导在宗祠内兴建义学,族中子弟上学一律免交学费。修桥与建义学告成,吴懋可以含笑九泉了。
七、吴孝铭
吴孝铭(-)字伯新,一字柏心。县廩生,甲子科()举人,考取咸安宫教习。己巳()恩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工部虞衡司主事,充军机处章京,(军机大臣下属人员共三十二人,汉满各半),方毗馆总纂,升虞衡司员外郎(从五品),营缮司郎中,鸿胪寺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参议,顺天府府丞,太仆寺太常寺正卿,宗人府府丞,礼部侍郎(从二品,相当于正部级),钦差稽查漕船大臣,考试恩监大臣,殿试阅卷大臣,玉牒馆纂修,还担任浙江、福建、江西乡试副、主考官等,一生阅历丰富。
河南省滑县人林清创立天理教,嘉庆十八年()九月,发动天理教起义(癸酉之变),教民直接攻打北京皇宫,以失败告终。林清自称“后天祖师”,神化自己,号令全教,他的家乡教徒势力还很猖狂,朝廷派大军赴滑县,翦除余党,孝铭时在军机处,随军参与军事指挥有功,事后升为郎中。
道光年间,新疆张格尔(?-)是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一度避居国外,乾隆间清政府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战后,张格尔潜回新疆,企图恢复和卓时代的统治,年后,在浩罕与英国殖民者怂恿下,三次潜入南疆,发动叛乱。在喀什附近,以祭祖为名,集合万余教徒攻占喀什、叶尔羌、和田等城。清政府调集三万大军,会师阿克苏。当时有的官员建议招安张格尔。孝铭密言统帅,说“这种办法可以用于乾隆时期。但不适用于今日,如果这样做,后果只会更加糟糕。”招安之论被阻止。清军组织全面反攻,相继收复喀什诸城。张格尔逃到喀尔铁盖山,被清军擒获,解到北京处死,叛乱平定。
新疆回京后,连年发大水,江浙两省灾情严重,需要一笔赈灾经费,由于连年征战,国库空虚。户部提出,爱新觉罗皇室日以藩衍,衣食生活费用都依赖国家,这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而且只会越来越大。建议从清世祖以上世系的子孙作为远系,其子孙改称“觉罗”,这样,觉罗支系将以次减少拨款。当时孝铭在户部,说,“这的确是减少财政支出的好办法,但这种改革应当密奏皇上,不能公开讲。改革一种制度只能慢慢来,不能一下子改过来。宗室子弟养尊处优的好日子过惯了,一旦降低爵位,减少衣食生活标准,他们必然合力反对。即使朝廷下了改革令,被他们一闹,还得照老样子办,纵然你是良法美意,也行不通啊!”户部诸位大臣认为孝铭说得对,依他的办法密奏道光皇帝。
孝铭在京都要害部门任职二十多年,熟悉各部的掌故,办事干练,提出的建议往往切中时弊,屡次受到表彰。平定癸酉滑县之乱,获军功加一级,道光戊子讨伐张格尔,军功赏戴花翎。吴孝铭著有《美堂诗草试律》九十六首。
八、吴颉鸿
吴颉鸿(-)字嘉之,号笛江,师从江宁名士房仙州先生学经书,兼读《初学记》和《事类赋令》,十行并下,每天摘录十几条,贴在墙上同时背记下来,他博闻强记,文章典丽宏富,其他同学望尘莫及。十八岁补博士弟子员。颉鸿把自己写的古文,骈文结成文集,从江宁回家乡会邑中文人,叹称其为奇才。洪亮吉有诗《东城少年行》赞道,“更有城东少年出,陆祁生,合肥官舍怀人诗,谁似江乡七子才”!把吴颉鸿尊为“毗陵后七子”之首。廿七岁中嘉庆戊寅科()举人,道光癸巳()中进士。这一年他与族中侄子吴炜,北渠吴氏吴保临三人为同榜,京都盛传“河东三凰”,成为科场场盛事,脍炙人口。
颉鸿被派往山西做知县官,历署五台、灵石、临汾三县。又补崞县,升任平阳府通判,代州,直隶州知府,甲午科为山西乡试同考官。
崞县(今山西原平市)地处塞北,隆冬时节,天寒地冻,贫民缺衣少穿,冻死者不少。颉鸿用自己的俸银购买羊皮,制成羊皮袄,发送极困户。丛山之中狼群出没,晚上出来扰民,颉鸿写“禁狼文”,在社庙焚化,又广聘猎户,捕获一狼,赏银二十贯,狼患渐渐绝迹。
颉鸿擅长治狱,冤案多有平反。他常说:“人命至关重要,不能与其他政事相比。遇到要案疑案,细心研究,殚精竭虑。每审定一个重犯,有时候几天不吃饭,整夜不休息,他不主张用酷刑,而是婉转责问,在犯人答词中找漏洞,穷追不舍,得出结论。
在临汾时,邻县洪洞县有“张金锁奸毒死张社儿”一案,县令邀请颉鸿审办。开始凶犯张金锁言辞强硬,矢口否认,坚决不肯服罪,即使把铁证放在面前也不认罪。颉鸿先去现场验尸,见张社儿尸体放在庭院中,恶臭熏天,验看指甲呈青色,用银簪测试呈黑色,便把所有嫌疑人员带回临汾。对供于白天,熬审于通宵。发现张李氏神色若无其事,毫无忧戚之容,定为重要疑点,追根究底,张李氏闪烁其辞,支支吾吾,虽然没有用刑,真相已露端倪。基本情况摸清之后,颉鸿移审于城隍庙,称为“人神同审”。晚上,城隍殿上阴沉森严,开始,颉鸿焚化官牒,祈请神祇佑助,大显灵威。然后,宣读张金锁通奸下毒经过,此时,张李氏瑟瑟发抖,张金锁魂不附体,俯首供认不讳,疑案遂定。洪洞县送来“龙图复生”匾额,称颉鸿为包龙图再生。
吴颉鸿著有《荃石居诗集》六卷,《石影词》二卷,骈体文二卷。
九、吴炜
吴炜(-)字丙臣,号宝岑,薛墅巷吴氏二房分十六世,直隶清苑县学生员,道光辛卯()举人,癸巳科()进士,与吴颉鸿同榜。授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兼主客司行走,管理司务厅事呈。改授山东寿张县知县,调历城县知县,升授德州知府,署胶州知州,调补东平州知州。
道光癸卯科()山东乡试同考官,诰授奉直大夫。
十、吴士恺
吴士恺(-)字伯阳,一字莘初,号惺初。幼年随父吴少麟居京师,国学生。其父派往广东曲江任典史,赴任途中病故,士恺自京奉父柩回籍安葬后,发愤苦读。同治六年丁卯()中举,年二十四岁。第二年丁卯科()考取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三年散馆之后,选任知县。先后在山东平阳,祁东、商河、泰安四县任知县,之后调任浙江余杭、海盐县知县。严州东关总办,晋知府,加盐运使衔。
光绪七年(),商河县连日暴雨,商河河水猛涨,决堤成灾。士恺身先士卒,冒雨带领民工堵塞决口。灾后吁请山东巡抚,从其他地区捐谷赈灾,共得一万二千多石粮食。据《商河县情》载,光绪八年赈灾用谷八百八十五石,余下的粮食作为基金,到民国十七年(),用这一笔基金建立红十字会,继续作为各类救济款项。
光绪十一年(),士恺任泰安县知县,泰山脚下岱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但年久失修,梁倾墙圮。士恺到任后,以修复古迹为己任,募集资金,按原来规制,修葺一新,殿宇巍峨,周辟八门,四角有楼,前殿后寝,廊庑环绕,金碧辉煌。殿内壁画重绘,美轮美奂,经年而成。士恺撰写碑记,勒石记盛。
光绪十三年(),士恺任余杭县知县,并任道员加二品顶戴回薛墅巷探亲,到祠堂祭祖后,回想自己童年孤贫苦学情景,毅然提出创办“润诒义庄”和永诒学堂。光绪二十九、三十两年共捐廉银一万元,委托堂弟吴元经办。建义房八间,又买田五百亩,以五十亩拨入德诒公堂,其余四百五十亩作为义庄永久基产,每年田租收入按照章程发放族内贫寒者。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士恺写信回乡,邀请族内贤达元征,子勉等赴杭州商议开办新式学校事宜,将义庄田三百亩拨归学校,田租收入作为学校常年基金,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以吴氏大宗祠为校舍,永诒小学正式开学。
辛亥革命爆发,士恺无意士宦,弃官还乡。第二年六月逝世,享年七十岁,墓在江阴利港。
结束语
十位进士,熠熠生光。片言只语,拙笔陋文。浮光掠影,难以概述他们的一生辉煌,更难勾勒其人物形象。不同际遇,相同品质,廉洁能干是他们的共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坚守清贫,为后人立榜样。
作者简介
上官鹤锦,男,年生于武进县安尚乡薛庄岸上家村。年毕业于武进坂上中学。种过田,做农中、民办,以及高中一级教师,教龄40年。曾任武进洛阳中学副校长、武进洛阳成校校长、武进洛阳镇党校专职副校长等职。现为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市武进区谱牒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常州家谱档案馆副馆长、常州大学家谱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州大学乡贤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洛阳镇志》《坂上中学校史》的编写工作,并编纂《常州家谱文化丛书》《礼嘉文化丛书?世纪嘉业》《毗陵洛阳上官氏宗谱》《雅浦陆氏艺文志》和《谱牒文化》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