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
0
8
前言
医院强,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聚集并优化配置各项优质资源,激发各层次人才、团队的积极性和效能。与此同时,推进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健康发展,通过科研合作,提升学科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合作,搭建培养支持平台,使复合型人才、重点人才、创新型人才快速成长,实现学科能力建设和人才团队建设的相促相长。
以科研创新为驱动力推动皮肤病学学科发展
空军医院
作者姓名
坚哲、王刚
皮肤科连续多年在复旦大学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名次不断攀升,目前已跃居全国第二的位置。皮肤科在历任主任搭建的良好平台和基础上,现任皮肤科主任王刚教授带领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通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先,医教并进”的宗旨和“和谐、拼搏、超越”的科室文化,通过先进的学科管理手段,使皮肤科在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皮肤科通过独特的科室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每一名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价值,科室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医疗方面,皮肤科各项指标领跑全院。教学方面,努力打造为学习型科室。科研方面,以皮肤病学常见病、疑难病为切入点进行攻关,在医护人员中普遍树立了科研意识,打造了一支专职科研人员队伍,规范并建立了科研学术制度和临床研究路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10年获国家及军队重大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5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SCI论文发表数量年年攀升,达到年均30篇左右。先后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军队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重点学科、陕西省免疫性皮肤病临床研究中心等。皮肤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将学科建设成功医院皮肤科推广,对促进我国皮肤科的整体均衡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研创新;皮肤病学学科建设
案例背景
皮肤科前身为晋绥军区卫生学校皮肤科,组建于年5月,建国后郗耀承教授是第一任科室主任。之后在魏克庄、关鹏举、车乃增、刘玉峰、高天文教授的领导下,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10年来,在王刚主任的带领下,全科人员团结奋进、努力拼搏,在医疗、科研、教学等各方面全面迅猛发展,彻底摆脱了“小科”角色,医院的支柱学科。学科覆盖皮肤性病学全部亚专业,医疗及科研设施完备,拥有成熟的临床诊疗、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及培训推广平台,在免疫性皮肤病、皮肤肿瘤及疑难重症皮肤病的研究及临床救治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临床资源丰富,年门急诊量40万以上,生物样本库样本超过13.5万例,建立了银屑病、白癜风、黑素瘤、性病等临床大数据队列,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医学研究27项,首次发现并命名2个皮肤病新病种,入选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
案例描述
1.建立了完备的学科管理体系
1)医疗管理:
率先在国内建立齐全的皮肤科亚专业,并建有门诊部、住院部、性病诊疗中心、皮肤美容中心、继续教育中心等13个功能中心。门诊建立并推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即为患者在诊断、治疗、随访等一系列医疗行为中的任何问题均由首次接诊的医师负责到底。注重整合资源、打造强大皮肤科,根据临床工作需要,与校内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个体化医学研究所等机构展开深度合作。
2)教学管理:
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名师荟萃的教学队伍,团队带头人王刚教授是免疫性皮肤病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在皮肤病与性病学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倡导教学改革,力争精益求精,结合皮肤病与性病学的教学特点,坚持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主导,用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建立了系统的继续教育体系,自年起,依托科室强大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科室主任学习班暨论坛、皮肤组织病理学习班、皮肤美容高级研修班等,为推进我国皮肤美容事业规范化运行,做出了突出贡献。
3)科研管理:
本学科紧密结合皮肤病与性病学发展前沿及临床治疗难点、热点进行研究,在科研学术方面位于国内皮肤科学界前列;在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银屑病基础和临床研究、色素性疾病研究、天然免疫与变态反应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大疱性皮肤病研究、皮肤组织病理学、重症皮肤病救治以及皮肤美容等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率先在国内皮肤科建立了一支由专业临床医生和专职科研人员组成的临床研究中心。皮肤科下属的实验室是全军皮肤病研究所、全军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实用面积万㎡,建有5个技术平台和7个研究功能单元。装备有各种大型仪器,价值超过万元。拥有一支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科研学术队伍,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多所大学保持着固定而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
建立门诊及病房患者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保存各类临床数据或资料逾10万份,实验室保存患者血清、DNA超过份,具备大数据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在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方面,皮肤科始终坚持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选派人员出国学习国外相关研究中心的合作模式、实验室管理、课题动向及研究前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扩大国际影响,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向全国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开放,通过设立重点实验室科研基金以及培养研究生、研修生的方式,积极为其他单位培养更多的人才。第二、重点实验室由科主任直接抓,设一名专职副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工作及日常管理。实行课题组组长负责制,严格课题组组长的责任;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对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杰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设立专职秘书,协助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成立皮肤性病学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5-7名本领域的专家和本实验室3-5人组成。第四、实验室研究人员包括固定研究人员与流动研究人员,其中流动研究人员包括项目聘用人员、访问学者、博士后。第五、实验室按有关管理规定实行仪器设备共享制度,所有的仪器设备与设施实行专管共用,面向全国开放,仪器设备使用率高,有效杜绝了仪器设备闲置或“专用”的事件发生,使各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合理开发。
案例分析
1.创新性的打造专职科研人员队伍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努力,目前已成为一支拥有25人的专职研究队伍,几乎每名专职科研人员都有自己专属的研究方向并承担至少一项国家或省部级课题,近5年共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20余项课题资助,在JID等皮肤科领域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余篇。
2.以免疫性皮肤病为主要方向,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科研成果
主要在免疫性皮肤病的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应用转化等方面形成优势,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近20年在银屑病和白癜风的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3.以人才为核心,创新培养机制,打造学习型科室
(1)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合理梯队
学科通过对青年骨干的长期培养,已逐渐形成老、中、青三代比较合理的人才梯队。通过给每个人制定规划亚专业发展方向,经过长期学术积累,已打造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
(2)注重学习型人才培养制度建设
科室每年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会议,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注医院皮肤科的学术交流。坚持送出去、请进来,每年固定选送2-3名优秀博士生到国外实验室联合培养,并坚持每年邀请3-5名国际知名皮肤病学专家前来讲座,掌握国际皮肤病领域最新进展。给青年医生、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有效的保证了学习型人才的培养。
(3)注重转化医学研究人才培养
科室强化临床与转化研究人才的培养与梯队建设,制定合理的临床与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及科学的规划培养方案,组建高水准的专业队伍,带动培训方案施行。中心还将兼顾临床思维、基础理论和技术水平,从学科交叉和专业需求角度出发,培养掌握多方面技能的综合人才。
案例成效
(一)立足西部和军队,建立了辐射全国的皮肤病学培训与合作体系
牵头成立陕西省银屑病规范诊疗中心、陕西省白癜风协作研究中心、皮肤病理会诊中心、皮肤科专项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帮扶基层医疗单位,援助重症皮肤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制定并推广分型分级规范治疗,有效纠正了皮肤病滥治乱象
学科根据多年临床治疗经验及基础研究结果,提出免疫性皮肤病的“分型分级规范治疗”理念,并通过多种措施积极推广,着力纠正常见皮肤病治疗乱象。医院治疗不规范的现象,于年联合医院皮肤科,先后成立“陕西省银屑病规范诊疗中心”和“陕西省白癜风协作研究中心”。
结语
医院建设发展的源泉,但是往往需要好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在学科建设中,优良的学科文化是保证学科不断发展的基石,科研工作是保证学科不断发展的助推器,人才培养与学科梯队建设对于学科发展至关重要,依靠团队、群策群力才能确保学科持续发展,而医教研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使学科走的更高、更远。正是由于多年来坚持不懈地以科研为龙头不断发展创新,医院皮肤科才得以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中名列前茅,在复旦大学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名次不断攀升。
专家点评“该学科在良好传承的基础上,在现任科主任王刚教授带领团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通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使科室在医疗、教学、科研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批国家、省、军队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等,连续多年在复旦大学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名次不断攀升,目前已跃居全国第二。
该学科首先建立了完备的学科管理体系,以医疗管理为龙头,加强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率先在国内皮肤科建立了一支由专业临床医生和专职科研人员组成的临床研究中心。通过选派人员出国学习,与国外相关研究中心的合作模式、向全国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开放,通过设立重点实验室科研基金以及培养研究生、研修生的方式,积极为其他单位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并且通过实验室管理创新,实现了科研成果和人才双丰收。
该学科通过创新实践,建立了西部和军队,建立了辐射全国的皮肤病学培训与合作体系,制定并推广分型分级规范治疗,形成了临床医疗服务与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成功模式。
——医院管理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原院长
这是一个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优秀案例。该案例是实施创新驱动学科发展的典范。强化科研平台建设、率先引进专职科研队伍,以科研全面带动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和促进团队建设,学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施学科特色建设,围绕皮肤免疫学研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该案例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典范,学科内部通过会议等各种形式强化业务学习,对外开展广泛的交流学习,充分发挥了取长补短的作用,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该案例是可是文化建设的典范。几代人接续奋斗,为着共同的目标—学科争先进位坚持不懈的努力。该案例是科教研协调发展的典范。在学科发展中既注重为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又注意解决临床问题和科研成果转化,反哺临床和教学。
——医院管理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分委会委员、安徽医科大学副校长
”在此,医院管理能力建设专家委员会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分委会委员、医院副院长刘彬对该主题案例评选给予全面、全程参与的支持;同时,对参与此次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主题案例的评审及点评工作的专家(名单如下)致以诚挚的感谢。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一平王海涛史一弋史兆荣
冯继峰刘一彬孙一锟李晓康
余永强张抒扬张建宁陈可欣
郑军华单保恩郎锦义蒋立虹
程一涛雷光华
案例真实性:汇编案例真实可靠
版权声明:案例版权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医院共同所有,案例只用于中心培训教学使用,不作他用。
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主题共八份典型案例,均具有较高的典型性与较强的参考价值。本案例为第一篇,共八篇。
扫描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