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病-临床表现
大疱病本病是一种慢性良性复发性大疱性皮肤病,皮疹呈多形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常伴有谷胶敏感的肠病,预后良好。
主要临床表现
损害呈对呈分布于肩胛、臂、骶及四肢伸侧,皮损对称分布。
皮疹呈多形性,成群或排列呈环形,葡行性或地图形。
剧烈瘙痒,为早期症状,夜间尤甚。
水疱紧张壁厚不易破,尼氏征阴性。
碘化钾可加重病情。
临床表现
1.初起为点状红斑或小丘疹,迅速变为粟粒、豌豆或更大的水疱,约1—2日后,水疱变为脓疱。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者,亦称大疱性脓疱疮。脓疱较大,壁薄而松弛,疱液浑浊,脓汁沉积于疱底部,成半月形的积脓现象,破后露出糜烂面,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
2.由溶血性链球菌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者,亦称脓痂性脓疱疮。脓疱疱壁较厚,红晕显著,脓疱破后其渗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痂。
3.多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自觉瘙痒,常因搔抓而不断接种新疹。
主要发于2-7岁儿童,多见于夏秋季节、接触传染,可儿童中流行。